考立佳提分网 | 版权所有| 联系信箱fozairenjian#126.com(使用时#改@) | 管理 本站域名 www.kljtf.com |
在深入禅定后如何辨别: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心识?什么是觉识?什么是本觉?什么是根本识性?
在深入禅定后如何辨别:什么是意识?什么是心识?什么是觉识?什么是本觉?什么是根本识性?
意识,通俗点讲就是“想”(当念……)。想,就要分别。分别就是意识。但这只是最肤浅的解释,却没有说出意识的根本运作之性。因为在想的过程中,总是有感知的。而这种感知到底是意识呢?还是分别呢?还是觉受呢?答案都不是。意识具有分别和抽象思维的功能,但意识本身却没有感知的功能。说的再简单些就是意识根本就没有它本身具备的觉受。而真正的觉受就是业的起用,也就是意识之所以能够感受或感知外界并产生明显或微弱的觉受,就是业的参与。而业的参与总是不离气的推动。而气的推动也必将离不开意念的能量。所以,我们在坐禅时,总有明显的感觉意识分别的觉受以及色身感知及其意识出现诸多杂想而引起的思想情绪的反映,无不是业的起用及其气的推动,也必将在意念能量的浮现中“完美起航”。此时,坐禅人就感觉到身心的不同反映及其入空后的顿然无住。因此,一个真正的禅师,是明白并懂得培养意念的专注,也只有让意念的专注维持在长久明净和坚固当中,促使意识本身产生长久平稳,然后再于气完美融合并形成“意识、意念,业”的平稳运作。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本觉才可以随意显露并借助更加清净的意识在禅定中了悟诸法实相,通达烦恼的根本之性。这就是“平等觉观”。那么,什么是平等觉观呢?陇上鼎然将告诉大家:平等觉观,就是念念清净。也只有达到相续性的“自性相应念”,才会让我们的佛性恒常光明,才会流露出净法满足的本觉之利。所以,意念的明净和专注也必然在意识的分别中,产生觉受。而觉受的参与,也离不开业与气的相互运行。而意识只是在分别中充当空洞的气球,推动气球上升的力就是气以及业的引力。如果不深入大定,是不可能明白其中的真义。也自然被所谓的意识分别蒙在鼓里,一无所知。这就必然导致坐禅人执着意识的分别而忘却了这样的执着意识分别的心,本身就是业的自然操纵而最终堕落在枯燥和乏味甚至愚妄和消极的禅坐当中,徘徊迷茫。意识的功能犹如气球,看似气装在气球里才可以让气球上升。但上升的不是气球,实质上是气。所以,诸多愚痴的坐禅人一味地执着意识的分别和沉寂甚至昏沉和愚思,却忘记了实质上是气与业相互作用的“禅定引力”而已。如果不透破它,禅定的进展就像蜗牛一样,迟钝而停滞。陇上鼎然看到如今末法坐禅人还愚迷其中,不得以才向公众公开此秘密坐禅密解,为结缘上根禅修者提供可直接入定的“秘密通道”。
什么是心识?书面语言解释就是“因缘的变化量”。通俗地讲就是“意识在业的推动中所变幻出来的幻境界”。心识就像一碗白糖,在机器猛烈的转动中伴随着热量,在机器突然停止后所变化出来的棉花糖。白糖譬如我们的心识,机器譬喻我们的意识。猛烈转动所产生的能量譬喻我们无量劫所带的业。突然停止譬喻意念。棉花糖譬喻心识变化出来的幻境界。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心识的完美展示,必须借助意识在业的能量推动中,通过意念的明净和持久,所变显出来的幻境界。而这些变显出来的幻境界总不离心识。也就是一切由心识变化出来的禅定境界,皆是自心妄起的虚相,始终不离本心。这就像没有白糖,制造棉花糖的机器就不能发挥它应该显露的能量相。所以,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个实实在在的禅定变化,才可以顺利地进入更加深层的心识境界(禅色定)。譬如:禅定时间达到28小时(一坐)后,整个色身已经无有任何感知。但心识的净觉却了了分明。修持者进入这样的禅定状态,色身已经没有任何知觉。随之替代的就是心识的更加清明,更加明净。在此状态中,修持者的外六根基本处于凝寂状态(通俗讲就是封闭),内四根以及下部前后两门也自然处于极度的“胶凝状态”。也就是说此状态的坐禅人懒得睁开眼睛和懒得下坐以及根本就没有任何世间爱欲的想法和觉受。即使用意识造作感受自己的色身,也是“找不到的”(身体四大假合从此开始分解)。这就充分说明,意念的长久明净和坚固持久,足够超越色身的束缚而直达另一种超绝状态(入定状态,此状态可以有明显的禅定中阴在净业的能量下所浮现出来的神通变化相)。也只有在此状态,修持者只要保持气的柔顺,意识的凝寂和意念的明净状态后,则可以彻底进入色界,起用妙观察智(观音菩萨的净土)来了悟诸法实相。这就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的平等性智(已证七识之净觉色空智,起用末那妙觉)。虽然这样的菩萨不怎么彻底究竟(八地次位菩萨),但已经很不错了。最起码通达了色空无二的自性平等觉(念念清净),只是这样的菩萨不那么想舍“念念清净”而浮现出来的“清净觉相”而已,当然也自然无法进入更加深层的禅定“陀螺识”(第56地悬定菩萨位)。
有机缘,陇上鼎然再继续接着实说大禅定中所解析的“觉识”、“本觉”、“根本识性”。
有人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的“诸法空相”是什么意思?
鼎然答:一镜照万物,光性不灭,体也不生。
续问:不太明白。
鼎续答:镜子之光,物来则照,光性不动。物去无影,光性不移。 本不动者,光性是。本不移者,光体是。不移不动,相应成性,无杂无染。所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续问:还是不太明白。
鼎然答:火烧木头,木头被火烧“完”了,火也就“灭”了,虚空不灭。天上的云今天看似多了,明天看似就少了。这些云“好象”有多有多,虚空却不增不减。什么木头、火、云,都在虚空,不曾远离。木头与火,谁生谁灭?云在虚空,谁多谁少?其实都是一性所显,无二无别,不离虚空。所以,云不增也不减,火与木,相融无二,彼此未曾生也未曾灭。万法归一,一归无住。于无住处,生一切法。就这么简单。但在实修禅定中,这样的解释就显得非常浅薄和幼稚了。至于进入大定如何解释“诸法空相”呢?陇上鼎然也自然不可能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