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立佳提分网 | 版权所有| 联系信箱fozairenjian#126.com(使用时#改@) | 管理 本站域名 www.kljtf.com |
泽东时代的贫困乃不争之事实。但是事出有因。
重农因素 《史记·货殖列传》:“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东亚农耕帝国属小农经济,清代以来人口膨胀,本来就室如县磬、衣若县鹑的平民生活更加赤贫化。自然经济特别脆弱,“丁戊奇荒”(1877~1878)旱灾死亡人口一千万人以上。1942~1943河南旱灾,饿殍遍野。
历史因素 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年间,每年因为外购鸦片流失白银约一千万两。甲午战败,赔给日本白银本息约四亿两。辛丑条约赔给八国联军本息约八亿两。从“九一八”开始的中日战争,更给中国的人口、资产、资源造成巨大损耗。瑞典教授Hans Rosling制作的《the joy of stats》表明,毛氏建国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落後于印度。
兵燹因素 老子曰:大兵之後,必有凶年。中国经过近百年战乱,至共和国草创始得国内和平。能以战去战,本身就是泽东同志的最大功绩。秦末战争惨烈程度远不能与近代战祸相比,即使这样,到了汉朝兴起之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犊车,齐民无盖藏”,天下穷得次骨。
战争因素 四九年之後,中国并没有就此进入和平世界。众所周知,先是与美国在朝鲜打,然後与法国、美国在越南打,又与印度在西藏打,还与苏联在珍宝岛、塔城打,战火绵延不休。如何评价这些战争,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战争需要巨大的军费,则是常识。
积累因素 除了军费,中国的国防、重化工项目建设,也需要金钱。毛时代有句话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可见毛时代的积累是惊人的。考虑到美国在夏延山也有庞大的安全工程,就知道大三线建设实为必要。可以说,改革是吃着泽东时代老本儿的。七十年代,中国发展了若干化肥生产企业,不能与重工军工争电,产能无法保障,影响了粮食产量。
援外因素 为了粉碎世界殖民体系,较早立国的中国不可能对殖民帝国采取“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自全策”,而只能采取与世界被压迫人民遥相呼应、紧密配合的“战胜策”。因此,对外援助是必要的。
人口因素 建国後,人均寿命极大延长(见“the joy of stats”),又连续发生两波婴儿潮,一个家庭有四五个儿童非常普通。改革後,这些多增人口提供了所谓的“人口红利”。
有一个笑话,说某人食饼,至第十张饱了,颇悔恨前面浪费了九张饼。如果现在有人对国家经济状况感到满意,别忘了,前三十年的成就是九饼,後三十年的成就是一饼。
当然,我们不能把前三十年的成就都归功于毛,泽东同志也不会贪天之功。同样,我们不能把後三十年的成就归功于所谓的改开,是人民的胼手胝足、流血流汗,才有了现在的一切。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此外,经济学上又有“机会成本”一说,即,如果当初不是那样,会不会有更好的结果?毛时代的国策很少选择余地,所以机会成本极小。但在毛时代的基础上,三十年前的机会就更多了,所以机会成本理应充分考虑。
现在很多长寿老人,当然都是毛时代的见证者。当今这茬青年人能否得享期颐之寿,我很怀疑。因为我们今天的食品、空气,有量无质。
比较任何两个社会的货币购买力都是危险的,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毛时代没有蓝光影碟,但当时的豬肉,放到现在就成了“黑豬”,单价近二百圆。还有毛时代的医疗、教育,是国家包揽的。有人说过去没有CT,但赤脚医生也成功地把人均寿命极大提升,还要求全责备什么呢?
(修订,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