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传统文化 > 1.文化理论 > 详细内容
老子河上公章句
作者:老子 河上公  发布时间:2011/8/23  阅读次数:2981  字体大小: 【】 【】【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旧题西汉河上公作。《正统道藏》本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诀类。河上公不知何许人。《史记》提到河上丈人。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着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①葛玄《河上公注老子序》也说莫知其姓名,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数句,遣使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即驾从诣之,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但葛玄此说后世学者颇不以为然。

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及其作者,众说纷纭,大致有西汉、东汉、魏晋诸说。赞同东汉说的认为,它产生于《老子想尔注》之前,其中有后世道流增饰之处。河上注中揉有儒家思想,如注“圣人常善救人”时,称“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性命”(二十七章)。为此有人认为作者系方士化的儒生。

在众多的《道德经》旧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流传最广。近人朱谦之认为:王本属文人系统,一般为学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间系统,文句简古。河上本与王本比较,以河上本为优。②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据李道纯称: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长。③朱谦之又说注本有北方传本与南方传本的不同。北方本以敦煌发现的六朝唐写本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则以日本奈良圣语藏镰仓旧抄卷子残本及东北大学教授武内义雄所藏室町时代抄本为代表。北方本优于南方本。

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东汉社会尚黄老神仙的思潮。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七十二章);“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同上);“爱精重施,髓满骨强”(一章),“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认为:得道之人,损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六十章);治身当除情去欲,使五脏空虚,神乃归之(十一章);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就能无所不施,无所不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门户(一章)。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主张身国同一。以人君作为养生之道的施教对象,把养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之术联系起来。它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十章);圣人治国与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神不劳,治国民不扰(四十四章);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六十章);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当爱精气,不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扩充到治国当中,则国无不治;反过来说,把治国的道理运用于治身,则身无不治。身与国是相通的,清静无为、知足俭啬是二者共同的原则。这是对老子原有思想的发挥,后世道教徒解老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谷神不死”称: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六章)。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称: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十三章)。反映了东汉黄老思想的特征。

关于“道”,河上注认为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它无形无音无匹无双,存在于天地之前,混沌而生成万物。道始生者为一,一生二即一生阴阳,二生三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三生万物即天地人共生万物。道散而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这就是河上注的宇宙化生论。它把道分为经术政教之道和自然长生之道,说道神通广大,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没有危殆,并将道人格化,赋予其意志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河上注是东汉方术之士的解老之作,它吸取当时哲学、医学和养生学的成果,着重从养生角度解老,同时阐发治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思想多为后世道教继承发扬,唐时《传授经戒仪注诀》规定它为道教传授的主要经书之一。河上本通行于道教中,为道士广泛使用,不少道士解老都以它为底本。至今一些学者认为,河上注本有的地方胜过了王弼注本,保存不少精义,可与王注并行,取长补短。它对老子思想,汉代黄老思想和早期道教思想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版本学上也有其重要价值。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全文
  
老子道德经序
  
太极左仙公葛玄造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与大道而伦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渊乎其不可量,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乾坤运以吐精。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覆载无穷,阐教八方,诸教八方诸天,普弘大道,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万物,不言我为,玄之德也,故众圣所共尊,道尊德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周时,复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谓,老子当始于周代,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甚,窈窈冥冥,眇邈久远矣。世衰大道不行,西游天下,关令尹喜曰,大道将隠乎,愿为我著书,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余先师有言,精进研之,则声参太极,高上遥唱,诸天欢乐,则携契玄人,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体洽道德,则万神震伏,祸灭九阴,福生十方,安国宁家,孰能知乎。无为之文,夸之不辱,饰之不荣,挠之不浊,澄之不清,自然也,应道而见,传告无穷,常者也。故知常曰明,大道何为哉,弘之由人,斯文尊妙,可不极精乎。粗述一篇,唯有道者宝之焉。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众官,皆令诵之,有所不解数句,天下莫能通者,闻侍郎裴楷说河上公诵老子,乃遣诏使,赍所不了义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文帝即驾从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须臾河上公即拊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之中,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止于玄虚,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之,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悯,有以教之,则幽夕睹太阳之耀光。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此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义,而精思遐感,上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信,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曰河上公焉。
(刘按,关于此序,日人多有研究)
  
老子道经
  
体道第一
  
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爱,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趋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1]污辱,道藏本作浊辱,顾本作浊厚。
众妙之门。――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养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显彰也。
斯恶已。――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相形,――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上行下必随之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
万物作焉而不辞,――各自动也,不辞谢而逆止。
生而不有,――元气生万物而不有。
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功成而弗居。――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
夫惟不居,――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矣。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安民第三
  
不尚贤,――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
使民不争;――不争功名,返自然也。
不贵难得之货――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也。
使民不为盗;――上化清静,下无贪人。
不见可欲,――放郑声,远美人。
使心不乱。――不邪淫,不惑乱也。
是以圣人治――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
虚其心,――除嗜欲,去烦乱也。
实其腹,――怀道抱一,守五神也。
弱其志,――和柔谦让,不处权也。
强其骨,――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常使民无知无欲,――反朴守淳。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思虑深,不轻言。
为无为,――不造作,动因循。
则无不治。――德化厚,百姓安。
  
无源第四
  
道冲而用之,――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
或不盈,――或,常也。道常谦虚,不盈满。
渊乎似万物之宗,――道渊深不可知也,似为万物之宗祖。
挫其锐,――锐,进也。人欲锐精进取功名,当挫止之,法道不自也。
解其纷,――纷,结根也。当念道无为以解释。
和其光,――言虽有独见之明,当知暗昧,不当以耀乱人也。
同其尘,――常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
湛兮似若存,――言当湛然安静,故能长存不亡。
吾不知谁之子――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
象帝之先。――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劳烦,欲使人修身法道。
  
虚用第五
  
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
圣人不仁,――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以百姓为刍狗。――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礼意。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主之也。
其犹橐龠乎。――橐龠中空虚,又能有声气。[1]橐龠,风箱,外椟名橐,内管名龠。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多言数穷,――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不如守中。――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成象第六
  
谷神不死,――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
是谓玄牝。――言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厚,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于口,与天地通,故口为牝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
绵绵若存,――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
用之不勤。――用气常宽舒,不当急疾勤劳也。
  
韬光第七
  
天长地久,――说天地长生久寿,以喻教人也。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所以独长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责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人以自与。
故能长生。――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先人而后己者也。
而身先。――天下敬之,先以为长。
外其身――薄己而厚人也。
而身存。――百姓爱之如父母,神明佑之若赤子,故身常存。
非以其无私邪――圣人为人所爱,神明所佑,非以其公正无私所致乎。
故能成其私。――人以为私者,欲以厚己也;圣人无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易性第八
  
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水善利万物――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也。
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众人恶卑湿垢浊,水独静流居之也。
故几于道。――水性几于与道同。
居善地,――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于牝动而下人也。
心善渊,――水深空虚,渊深清明。
与善仁,――万物得水以生,与虚不与盈也。
言善信,――水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也。
正善治,――无有不洗,清且平也。
事善能,――能方能圆,曲直随形。
动善时。――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
夫唯不争,――壅之则止,决之则流,听从人也。
故无尤。――水性如是,故天下无有怨尤水者也。
  
运夷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满也。已,止也。持满必倾,不如止也。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揣,治也。先揣之,后必弃捐。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嗜欲伤神,财多累身。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也。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
  
能为第十
  
载营魄,――营魄,魂魄也。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
抱一能无离――言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曰:一,布名于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入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总名为一。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
专气致柔,――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
能婴儿?――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
涤除玄览,――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
能无疵?――不淫邪也,净能无疵病乎。
爱民治国,――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
能无知?――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也。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
天门开阖,――天门,谓北极紫微宫。开阖,谓终始五际也。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
能无雌?――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国应变和而不唱。
明白四达,――言达明白,如日月四通,满于天下八极之外,故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彰布之于十方,焕焕煌煌也。
能无知?――无有能知道满于天下者。
生之畜之,――道生万物,而畜养之。
生而不有,――道生万物,无所取有。
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长而不宰,――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
是谓玄德。――言道行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如道也。
  
无用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古者车三十辐,法月数也。共一毂者,毂中有孔,故众辐共凑之。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脏空虚,神乃归之也。治国者,寡能总众,弱共使强。
当其无,有车之用。 ――无,谓空虚。毂中空虚,车得去行;舆中空虚,人能载其上也。
埏埴以为器,――埏,和也。埴,土地。和土以为饮食之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
凿户牖以为室,――谓作屋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言户牖空虚,人得以出入。观视室中空虚,人得以居处,是其用。
故有之以为利,――利,物也。利于形用,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坏。腹中有神,畏形之消亡也。
无之以为用。――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
  
检欲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也。
五音令人耳聋,――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
五味令人口爽,――爽,亡也。人嗜五味于口则口亡,言失于道味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妨,伤也。难得之货,谓金银珠玉。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
是以圣人为腹――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
不为目,――目不妄视,妄视泄精于外。
故去彼取此。――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
  
厌耻第十三
  
宠辱若惊,――身宠亦惊,身辱亦惊。
贵大患若身。――贵,畏也。若,至也。畏大患至身也,故皆惊。
何谓宠辱?――问何为宠、何为辱?宠者尊荣,辱者耻辱及身。还自问者,以晓人也。
辱为下。――辱为下贱。
得之若惊,――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失之若惊,――失者,失宠处辱也。惊者,恐祸重来也。
是谓宠辱若惊。――解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复还自问,何故畏人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有身,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从欲,则遇祸患也。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寄立,不可以久也。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得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
  
赞玄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色曰夷。言一无采色,不可得视而见之。
聴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曰希。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
抟之不得名曰微,――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不可抟持而得之。
此三者不可致诘,――三者,谓夷、希、微也。不可致诘者,夫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诘问而得之也。
故混而为一。――混,合也。故合于三,名之而为一。
其上不皦,――言一在天上,不皦皦光明。
其下不昧。――言一在天下,不昧昧有所暗冥。
绳绳不可名,――绳绳者,动行无穷极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白黑别。非一声也,不可以宫商角徵羽听。非一形也,不可以长短大小度之也。
复归于无物。――物,质也。复当归之于无质。
是谓无状之状――言一无形状,而能为万物作形状也。
无物之象,――一无物质,而为万物设形象也。
是为惚恍。――一惚惚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迎之不见其首――一无端末,不可预待也。除情去欲,一自归之也。
随之不见其后。――言一无影迹,不可得而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圣人执守古道,生一以御物,知今当有一也。
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谓知道纲纪也。
  
显德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谓得道之君也。
微妙玄通,――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也。
深不可识。――道德深远,不可识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莫知所长。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谓下句也。
与兮若冬涉川,――举事辄加重慎,与与兮若冬涉川,心犹难之也。
犹兮若畏四邻,――其进退犹犹如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邻知之也。
俨兮其若客,――如客畏主人,俨然无所造作也。
涣兮若冰之将释,――涣者解散,释者消亡,除情去欲,日以空虚。
敦兮其若朴,――孰者质厚,朴者形未分,内守精神,外无文采也。
旷兮其若谷,――旷者宽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
浑兮其若浊,――浑者守举真,浊者不照然也。与众合同,不自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谁也。谁能知水之浊,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夫唯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也。新成者,贵功名。
  
归根第十六
  
至虚极,――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净,至于虚极。
守静笃,――守清净,行笃厚。
万物并作,――作,生也。万物并生也。
吾以观其复。――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也。人当念重本也。
夫物芸芸,――芸芸者,华叶盛。
各复归其根。――言万物无不枯落,各复反其根而更生也。
归根曰静,――静谓根也。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
是谓复命,――言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死也。
复命曰常,――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知常曰明。――能知道之所常行,则为明。
不知常,妄作――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诈,则失神明,故凶也。
知常容,――能知道之所常行,去情忘欲,无所不包容也。
容乃公,――无所不包容,则公正无私,众邪莫当。
公乃王,――公正无私,可以为天下王,治身正则形一,神明千万,共凑己躬也。
王乃天,――能正德合神明,乃与天通。
天乃道,――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
道乃久,――与道合同,乃能长久。
没身不殆。――能公、能天、通天、合道,四者纯备,道德弘远,无殆无咎,乃与天地俱没,不危殆也。
  
淳风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
其次亲之誉之,――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
其次畏之,――设刑法以治之。
其次侮之,――禁多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
犹兮其贵言,――说太上之君举事,犹贵重于言,恐离道失自然。
功成事遂,――谓天下太平也。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只自当然也。
  
俗薄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大道废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也。
智惠出,有大伪。――智惠之君,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伪奸诈。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绝,亲戚不和,乃有孝慈相牧养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尽无欲,不知廉,各洁己,不知贞。大道之君,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时,众星失光。
  
还淳第十九
  
绝圣――绝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垂象,苍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
弃智,――弃智惠,反无为。
民利百倍。――农事修,公无私。
绝仁弃义,――绝仁之见恩惠,弃义之尚华信。
民复孝慈。――德化淳也。
绝巧弃利,――绝巧者,诈伪乱真也。弃利者,塞贪路,闭权门也。
盗贼无有。――上化公政,下无邪私。
此三者,――谓上三事,所弃绝也。
以为文不足――以为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
故令有所属――当如下句。
见素抱朴,――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见其笃朴以示下,故可法则。
少私寡欲。――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
  
异俗第二十
  
绝学――绝学不真,不合道文。
无忧。――除浮华则无忧患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贱质而贵文。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善者和誉,恶者谏争,能相去何如?疾时恶忠直,用邪佞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谓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也,不可不畏。近令色,杀仁贤。
荒兮其未央哉。――或言世俗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央止也。
众人熙熙,――熙熙,淫放多情欲也。
如享太牢,――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也。
如春登台,――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
我独怕兮其未兆――我独怕然安静,未有情欲之形兆也。
如婴儿之未孩,――如小儿未能答偶人时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我乘乘如穷鄙,无所归就。
众人皆有馀,――众人馀财以为奢,馀智以为诈。
而我独若遗,――我独如遗弃,似于不足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
沌沌兮!――无所分别。
俗人昭昭,――明且达也。
我独若昏。――如暗昧也。
俗人察察,――察察,急且疾也。
我独闷闷。――闷闷,无所割截。
忽兮若海,――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也。
漂兮若无所止――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
众人皆有以,――以,有为也。
而我独顽――我独无为也。
似鄙。――鄙,似若不逮也。
我独异于人,――我独与人异也。
而贵食母。――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也。
  
虚心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
唯道是从。――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道之于万物,独恍忽往来,于其无所定也。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道唯忽恍无形之中,独为万物法象。
恍兮忽兮,其中有物。――道唯恍忽,其中有一,经营主化,因气立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唯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也。
其精甚真,――言存精气,其妙甚真,非有饰也。
其中有信。――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自,从也。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
以阅众甫。――阅,禀也。甫,始也。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从道受气。
以此。――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动作起居,非道不然。
  
益谦第二十二
  
曲则全,――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也。
枉则直,――枉,屈己而申人,久久自得直也。
洼则盈,――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也。
弊则新,――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
少则得,――自受取少则得多也。天道佑谦,神明托虚。
多则惑。――财多者惑于所守,学多者惑于所闻。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抱守法式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
不自见故明,――圣人不以其目视千里之外也,乃因天下之目以视,故能明达也。
不自是故彰,――圣人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于世。
不自伐故有功――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
不自矜故长。――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久不危。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传古言:曲从则全身,正言非虚妄也。
诚全而归之。――诚,实也。能行曲从者,实其肌体,归之于父母,无有伤害也。
  
虚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希言者,是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长,暴不能久也。
孰为此者,天地。――孰,谁也。谁为此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为。
天地尚不能久,――不终于朝暮也。
而况于人乎?――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使终朝至暮,何况人欲为暴卒乎?
故从事于道者:――从,为也。人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骤雨。
道者同于道,――道者,谓好道人也。同于道者,所谓与道同。
德者同于德,――德,谓好德人也。同于德者,所谓与德同也。
失者同于失。――失,谓任己失人也。同于失者,所谓与失同也。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与道同者,道亦乐得之也。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与德同者,德亦乐得之也。
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与失同者,失亦乐失之也。
信不足焉,――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君以不足也。
有不信焉。――此言物类相归,同声相应,云从龙,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类也。
  
苦恩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也。则不可久立身行道也。
跨者不行,――自以为贵而跨于人,众共蔽之,使不得行。
自见者不明,――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所行以为应道,殊不自知其形丑,操行之鄙。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蔽之,使不得彰明。
自伐者无功,――所谓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也。
自矜者不长。――好自矜大者,不可以长久。
其于道也,曰馀食赘行,――赘,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曰:然,敛馀禄食,为贪行赘。
物或恶之,――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有不畏恶地。
故有道者不处也――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象元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谓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
周行而不殆,――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不危殆。
可以为天下母。――道育养万物精气,如母之养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不见道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也。
强为之名曰大。――不知其名,强曰大者,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曰大也。
大曰逝,――其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复逝去,无常处所也。
逝曰远,――言远者,穷乎无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也。
远曰反。――言其远不越绝,乃复在人身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道大者,包罗诸天地,无所不容也。天大者,无所不盖也。地大者,无所不载也。王大者,无所不制也。
域中有四大,――四大:道、天、地、王也。凡有称有名,则非其极也。言道则有所由,有所由然后谓之为道,然则是道称中之大也,不若无称之大也。无称,不可得而名,曰域也,天、地、王皆在乎无称之内也,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八极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
人法地,――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
地法天,――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
天法道,――道清净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
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重德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华轻故零落,根重故长存也。
静为躁君。――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其静与重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荣观,谓宫阙。燕处,后妃所居也。超然,远避而不处也。
奈何万乘之主,――奈何者,疾时主伤痛之辞。万乘之主谓王。
而以身轻天下?――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奢恣轻淫也。
轻则失臣,――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
躁则失君。――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也。
  
巧用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言,谓择言而出,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
善计不用筹策,――善以道计事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楗可得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以道结事者,乃可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在命。
故无弃人。――使贵贱各得其所也。
常善救物,――圣人所以教民顺四时,以救万物之残伤。
故无弃物,――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
是谓袭明。――圣人善救人物,谓袭明大道也。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
不贵其师,――独无辅也。
不爱其资,――无所使也。
虽智大迷,――虽自以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
是谓要妙。――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
  
反朴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知自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溪也。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德常在,不复离于己。
复归于婴儿。--常复归志于婴儿,蠢然而无所知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则得常在。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人能为天下法,则德常在于己,不复差忒。
复归于无极。――德不差忒,则长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浊。知己之有荣贵,当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足,止也。人能为天下谷,德乃止于己。
复归于朴。――复当归身于质朴,不复为文饰。
朴散则为器。――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也。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也。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也。
故大制不割。――圣人用之,则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割。治身则以天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
  
无为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欲为天下主也。
而为之,――欲以有为治民。
吾见其不得已。――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
为者败之,――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性。
执者失之。――强执教之人,则失其情实,生于诈伪也。
故物或行或随,――上所行,下必随之也。
或呴或吹,――呴,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也。
或强或羸,――有所强大,必有所羸弱也。
或载或隳,――载,安也。隳,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明人君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也。[1]隳,音灰,毁坏。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
  
俭武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
不以兵强天下,――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顺天任德,敌人自服。
其事好还。――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于人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农事废,田不修。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应之以恶气,即害五谷,五谷尽,伤人也。
善者果而已,――善兵者,当果敢而已不休。
不敢以取强。――不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
果而勿矜,――当果敢谦卑,勿自矜大也。
果而勿伐,――当果敢推让,乃自伐取其美也。
果而勿骄,――骄,欺也。果敢勿以骄欺人。
果而不得已,――当果敢至诚,不当迫不得已也。
果而勿强。――果敢勿以为强兵坚甲以侵凌人也。
物壮则老,――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言强者不可以壮。
是谓不道,――枯老者,坐不行道也。
不道早已。――不行道者早死。
  
  
偃武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
物或恶之,――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有道之人,不处其国。
君子居则贵左,――贵柔弱也。
用兵则贵右。――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贵者异也。
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
非君子之器也,――非君子所贵重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谓遭衰逆乱祸,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守。
恬惔为上,――不贪土地,利人财宝。
胜而不美,――虽得胜而不以为利己也。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美得胜者,是为喜乐杀人者也。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为人君而乐杀人,此不可使得志于天下;为人主必专制人命,妄行刑诛。
吉事尚左,――左,生位也。
凶事尚右,――阴道杀人。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卑而居阳者,以其不专杀也。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尊而居右者,言其主杀也。
言以丧礼处之。――上将军于右,丧礼尚右,死人贵阴也。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
战胜以丧礼处之。――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礼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知后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
  
圣德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道能阴能阳,能施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侯王动作能与天相应合,天即下甘露善瑞也。
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
始制有名,――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于有名,无形,能制于有形也。
名亦既有,――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离德,故身毁辱也。
天亦将知之,――人能去道行德,天亦将自知之。
知之所以不殆――天知之,则神灵佑助,不复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言道之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也。
  
辩德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恶,是为智。
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贤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
胜人者有力,――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
自胜者强。――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
知足者富,――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
强行者有志,――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
不失其所者久――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
死而不亡者寿――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任成第三十四
  
大道汜兮,――言道汜汜,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
其可左右,――道可左右,无所不宜。
万物恃之而生――恃,待也。万物皆恃道而生。
而不辞,――道不辞谢而逆止也。
功成不名有,――有道不名其有功也。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放取。
常无欲,可名于小。――道匿德藏名,恒然无为,似若微小也。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
可名为大。――万物横来横去,使各自在,故可名于大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
故能成其大。――圣人以身师导,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
  
仁德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己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万物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也。
乐与饵,过客止。――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于道,则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出入于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
视之不足见,――足,德也。道无形,非若五色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见也。
听之不足闻,――道非若五音有宫商角征羽可得听闻也。
用之不可既。――用道治国则国安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既尽时也。
  
微明第三十六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先开张之者,欲极其奢淫。[1]噏,一作翕,音吸,收敛。
将使弱之,必固强之;――先强大之者,欲使遇祸患。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先兴之者,欲使其骄危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先与之者,欲极其贪心也。
是谓微明。――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
柔弱胜刚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也。
鱼不可脱于渊,――鱼脱于渊,为去刚得柔,不可复制也。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执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
  
为政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道以无为为常也。
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言侯王若能守道,万物将自化,效于己也。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吾,身也。无名之朴,道也。万物以化,效于己也。复欲作巧伪者,侯王当身镇抚以道德。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言侯王镇抚以道德,民亦将不欲改,当以清静导化之也。
天下将自定。――能如是者,天下将自正定也。
  

  
老子德经下
  
论德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
是以有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得以全也。
下德不失德,――下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也。
是以无德。――以有名号及其身故。
上德无为,――谓法道安静,无所改为也。
而无以为。――言无以名号为。
下德为之,――言为教令,施政事也。
而有以为。――言以为已取名号也。
上仁为之,――上仁,谓行仁之君其仁为上,故言上仁也。为之者,为仁恩。
而无以为。――功成事立,无以执为。
上义为之,――为义以断割也。
而有以为。――动作以为已,杀人以成威,赋下以自奉也。
上礼为之,――谓上礼之君,其礼无上,故言上礼。为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
而莫之应,――言礼华盛实衰,饰伪烦多;动则离道,不可应也。
则攘臂而仍之。――言烦多不可应,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
故失道而后德,――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失德而后仁,――言德衰而仁爱见也。
失仁而后义,――言仁衰而分义明也。
失义而后礼。――言义衰则施礼聘,行玉帛。
夫礼者,忠信之薄――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乱之首。――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
前识者,道之华――不知而言知为前识,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华。
而愚之始。――言前识之人,愚暗之倡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处其厚者,处身于敦朴。
不居其薄。――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
处其实,――处忠信也。
不居其华,――不尚言也。
故去彼取此。――去彼华薄,取此厚实。
  
法本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昔,往也。一,无为,道之子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静不动揺。
神得一以灵,――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
谷得一以盈,――言谷得一,故能盈满而不绝也。
万物得一以生,――言万物皆须道以生成也。
侯王得一以天下为正。――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
其致之:――致,诫也,谓下五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言天当有阴阳施张,昼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
地无以宁,将恐发;――言地当有高下刚柔,气节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将恐发泄不为地。
神无以灵,将恐歇;――言神当有王相、囚死、休废,不可但欲灵无已时,将恐虚歇不为神也。
谷无以盈,将恐竭;――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言万物当随时生死,不可但欲生无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也。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言侯王当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高于人,将恐颠蹶失其位也。
故贵以贱为本,――言必欲尊贵,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
高必以下为基。――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基,犹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必倾危。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孤寡,喻孤独。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
此非以贱为本耶?――言侯王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此非以贱为本乎以晓人。
非乎!――嗟叹之辞。
故致数车无车。――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舆,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喻侯王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见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也。
  
去用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反,本也。本者,道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也。
弱者道之用。――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长久。
天下万物生于有,――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也。
有生于无。――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此言本胜于华,弱胜于强,谦虚胜盈满也。
  
同异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闻道,自勤若,竭力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欣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或于情欲,而复亡之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FONT>
不笑不足以为道――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为道。
故建言有之:――建,设也。设言以有道当如下句。
明道若昧,――明道之人若暗昧无所见。
进道若退,――进取道者,若退不及。
夷道若类,――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类也。
上德若谷,――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浊也。
大白若辱,――大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
广德若不足,――德行广大之人,若愚顽不足也。
建德若偷,――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
质真若渝,――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浅不明。
大方无隅,――大方正之人,无委曲廉隅。
大器晩成,――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
大音希声,――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常爱气希言也。
大象无形,――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
道隐无名。――道潜隐,使人无能指名也。
夫唯道,善贷且成――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
  
道化第四十二
  
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
一生二,――一生阴与阳也。
二生三,――阴阳生和气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三生万物。――天地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
冲气以为和。――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孤、寡、不毂者,不祥之名,而王公以为称者,处谦卑,法虚空和柔。
故物或损之而益――引之不得,推之必还。
或益之而损。――夫增高者崩,贪富者致患。
人之所教,――谓众人所以教,去弱为强,去柔为刚。
我亦教之:――言我教众人,使去强为弱,去刚为柔。
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谓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不得其死者,为天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也。
吾将以为教父。――父,始也。老子以强梁之人,为教戒之始也。
  
遍用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者水,至坚金石,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无有入无间,――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群生也。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吾见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成,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于人也。
不言之教,――法道不言,师之以身。
无为之益,――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不劳烦也。
天下希及之。――天下,人主也。希能有及道无为之治身治国也。
  
立戒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名遂则身退也。
身与货孰多?――财多则害身也。
得与亡孰病?――好得利则病于行也。
甚爱必大费,――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
多藏必厚亡。――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
知足不辱,――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于身。
知止不殆,――知可止,则财利不累身,声色不乱于耳目,则身不危殆也。
可以长久。――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
  
洪德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谓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
其用不弊;――其用心如是,则无弊尽时。
大盈若冲,――谓道德大盈满之君也,如冲者,贵不敢骄也,富不敢奢也。
其用不穷。――其用心如是,则无穷尽时也。
大直若屈,――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
大巧若拙,――大巧,谓多才术也。如拙者,亦不敢见其能。
大辩若讷。――大辩者,智无疑。如讷者,口无辞。
躁胜寒,――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于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
静胜热,――秋冬万物静于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
清静为天下正――能清静则为天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
  
俭欲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谓人主有道也。
却走马以粪。――粪者,粪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治农田;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
天下无道,――谓人主无道也。
戎马生于郊。――战伐不止,戎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还也。
罪莫大于可欲,――好淫色也。
祸莫大于不知足,――富贵不能自禁止也。
咎莫大于欲得,――欲得人物,利且贪也。
故知足之足――守真根也。
常足。――无欲心也。
  
鉴远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
不窥牖,见天道。――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净,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于己。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见益少也。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圣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地,以心知之。
不见而名,――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圣人原小知大,察内知外。
无为而成。――上无所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就也。
  
忘知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
为道日损,――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
损之又损,――损情欲,又损之,所以渐去。
以至于无为,――当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
无为而无不为。――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取,治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不畜烦劳也。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任德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
善者吾善之,――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
德善。――百姓德化,圣人为善。
信者吾信之――百姓为信,圣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百姓德化,圣人为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圣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贵不敢骄奢。
为天下浑其心,――言圣人为天下百姓浑浊其心,若愚暗不通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为圣人视听也。
圣人皆孩之。――圣人爱念百姓,如孩婴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
  
贵生第五十
  
出生入死,――出生,谓情欲出于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神劳惑,故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香臭,口不妄言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人之求生,动作反之,十三死也。
夫何故?――问何故动之死地也。
以其生生之厚。――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忤天,妄行失纪。
盖闻善摄生者,――摄,养也。
陆行不遇兕虎,――自然远避,害不干也。
入军不避甲兵:――不好战以杀人。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养生之人,虎兕无由伤,兵刃无从加之也。
夫何故?――问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
以其无死地。――以其不犯十三之死地。言神明营护之,此物不敢害。
  
养德第五十一
  
道生之,――道生万物。
德畜之,――德,一也。一主布气而畜养。
物形之,――一为万物设形象也。
势成之。――一为万物作寒暑之势以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所为,无不尽惊动而尊敬。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道之于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熟覆育,全于性命,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是也。
生而不有,――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也。
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长而不宰,――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利也。
是谓玄德。――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
  
归元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始有道也。
以为天下母。――道为天下万物之母。
既知其母,复知其子,――子,一也。既知道已,当复知一也。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已知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也。
没身不殆。――不危殆也。
塞其兑,――兑,目也。目不妄视也。
闭其门,――门,口也。使口不妄言。
终身不勤。――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身不勤苦。
开其兑,――开目视情欲也。
济其事,――济,益也。益情欲之事。
终身不救。――祸乱成也。
见小日明,――萌牙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
守柔日强,――守柔弱,日以强大也。
用其光,――用其目光于外,视时世之利害。
复归其明,――复当反其光明于内,无使精神泄也。
无遗身殃,――内视存神,不为漏失。
是谓习常。――人能行此,是谓习修常道。
  
益证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介,大也。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此言: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我则行于大道,躬无为之化。
唯施是畏。――唯,独也。独畏有所施为,失道意,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
大道甚夷,――夷,平易也。
而民好径。――径,邪不平正也。大道甚平易,而民好从邪径也。
朝甚除,――高台榭,宫室修。
田甚芜,――农事废,不耕治。
仓甚虚,――五谷伤害,国无储也。
服文彩,――好饰伪,贵尚华。
带利剑,――尚刚强,武且奢。
厌饮食,财货有馀,――多嗜欲,无足时。
是谓盗夸,――百姓而君有馀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也。
非道哉。――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复言哉者,痛伤之辞。
  
修观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也。
善抱者不脱,――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
子孙祭祀不辍。――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无绝时。
修之于身,其乃德真;――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
修之于家,其德有馀;――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其德如是,乃有馀庆及于来世子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道于乡,尊敬长老,爱养幼小,教诲愚鄙,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道于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其德如是,乃为普博。
故以身观身,――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
以家观家,――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也。
以乡观乡,――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
以国观国,――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
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观而知之也。
  
玄符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谓含怀道德之厚也。
比于赤子:――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
毒虫不螫,――蜂虿蛇虺不螫(音shi式)。
猛兽不据,玃鸟不搏,――赤子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之心,有刺之物,还反其本,有毒之虫,不伤于人。
骨弱筋柔而握固,――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心不移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俊(改血字旁)作,精之至也,――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
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和气多之所致也。
知和日常,――人能知和气之柔弱有益于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
知常日明。――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于玄妙也。
益生日祥,――祥,长也。益生,言欲自生,日以长大。
心使气日强。――心当专一和柔,而气实内,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为,和气去于中,故形体日以刚强也。
物壮则老,――万物壮极,则枯老也。
谓之不道,――老不得道。
不道早已。――不得道者,早已死也。
  
玄德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言者不知。――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塞其兑,闭其门,――塞闭之者,欲绝其源。
挫其锐,――情欲有所锐为,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也。
解其纷,――纷,结恨不休,当念道无为以解释之。
和其光,――虽有独见之明,当和之使暗昧,不使耀眩。
同其尘,――不当自别殊也。
是谓玄同。――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
故不可得而亲――不以荣誉为乐,独立为哀。
亦不可得而疏――志静无故,与人无怨。
不可得而利,――身不欲富贵,口不欲五味。
亦不可得而害――不与贪争利,不与勇争气。
不可得而贵,――不为乱世主,不处暗君位。
亦不可得而贱,――不以乘权故骄,不以失志故屈。
故为天下贵。――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屈,与世沉浮,容身避害,故为天下贵也。
  
淳风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至有国也。
以奇用兵,――奇,诈也。天使诈为之人,使用兵也。
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事无为之人,使取天下为之主。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见知。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谓人主也。忌讳者,防禁也。令烦则奸生,禁多则下诈相殆,故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利器者,权也。民多权,则视者眩于目,听者惑于耳,上下不亲,故国家昏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谓人君,百里诸侯也。多知伎巧,谓刻画宫观,雕琢服章,奇物滋起。下则化上,饰金镂玉,文绣采色,日以滋甚。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法物,好物也。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则农事废,饥寒并至,故盗贼多有也。
故圣人云:――谓下事也。
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言:我修道承天,无所作为,而民自化成也。
我好静而民自正,――圣人言:我好静,不言不教,民皆自忠正也。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徭役征召之事,民安其业,故皆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常无欲,去华饰,民则随我为多质朴也。
  
顺化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政教宽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也。
其民醇醇;――政教宽大,故民醇醇,富厚相亲睦也。
其政察察,――其政教急疾,言决于口,听决于耳也。
其民缺缺。――政教急,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疏薄。
祸兮福之所倚,――倚,因也。夫祸因福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而福来。
福兮祸之所伏,――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
孰知其极,――祸福更相生,谁能知其穷极时。
其无正。――无,不也。谓人君不正其身,其无国也。
正复为奇,――奇,诈也。人君不正,下虽正,复化上为诈也。
善复为妖,――善人皆复化上为妖祥也。
民之迷,其日固久。――言人君迷惑失正以来,其日已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圣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
廉而不害,――圣人廉清,欲以化民,不以伤害人也。今则不然,正己以害人也。
直而不肆,―肆,申也。圣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之也。
光而不耀。――圣人虽有独知之明,常如暗昧,不以耀乱人也。
  
守道第五十九
  
治人――谓人君欲治理人民。
事天――事,用也。当用天道,顺四时。
莫若啬。――啬,贪也。治国者,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精气,不放逸。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先也。服,得也。夫独爱民财、爱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谓之重积德;――先得天道,是谓重积德于己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克,胜也。重积德于己,则无不胜。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无不克胜,则莫有知己德之穷极也。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莫知己德有极,则可以有社稷,为民致福。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国、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蔕,――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枝蒂不坚则落,言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
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
  
居位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其鬼非无精神也。邪不入正,不能伤自然之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非鬼神不能伤害人,以圣人在位,不伤害人,故鬼不敢干之也。
夫两不相伤,――鬼与圣人,倶两不相伤也。
故德交归焉。――夫两不相伤,人得治于阳,鬼得治于阴,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归焉。
  
谦德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治大国当如居下流,不逆细微。
天下之交,――大国,天下士民之所交会。
天下之牝,――牝者,阴类也。柔谦和而不昌也。
牝常以静胜牡,――女所以胜,屈于男,阴胜阳以安静,不先求之也。
以静为下。――阴道以安静为谦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能谦下之,则常有之。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此言国无大小,能执谦畜人,则无过失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下者,谓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更以义相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可失,则兼并人国而牧畜之。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使为臣仆。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大国、小国各欲得其所,大国又宜为谦下。
  
为道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
善人之宝,――善人以道为身宝,不敢违。
不善人之所不保。――道者,不善人之保倚也。遭患逢急,犹自知悔卑下。
美言可以市,――美言者,独可于市耳。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语,求者欲疾得,卖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人。――加,别也。人有尊贵之行,可以别异于凡人,未足以尊道。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人虽不善,当以道化之。盖三皇之前无有弃民,德化淳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欲使教化不善之人。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虽有美璧,先驷马而至,故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日日远行求索,近得之于身。
有罪以免耶?――有罪,谓遭乱世暗君,妄行刑诛,修道则可以解死免于罪耶也。
故为天下贵。――道德洞远,无不覆济,全身治国,恬然无为,故可为天下贵也。
  
恩始第六十三
  
为无为,――因成修故,无所造作。
事无事,――预有备,除烦省事也。
味无味,――深思远虑,味道意也。
大小多少,――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报怨以德,――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
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先于易者,未及成也。
为大于其细――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处谦虚也。
故能成其大――天下共归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难――不慎患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
故终无难。――圣人终身无患难之事,犹避害深也。
  
守微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易谋,――情欲祸患,未有形兆时,易谋正也。
其脆易破,――祸乱未动于朝,情欲未见于色,如脆弱易破除。
其微易散。――其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
为之于未有,――欲有所为,当于未有萌牙之时,塞其端也。
治之于未乱。――治身治国,于未乱之时,当预闭其门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小成大。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卑至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近至远。
为者败之,――有为于事,废于自然;有为于义,反于仁;有为于色,废于精神也。
执者失之。――执利遇患,执道全身,坚持不得,推让反还。
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不为华文,不为色利,不为残贼,故无坏败。
无执故无失。――圣人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无所执藏,故无所失于人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从,为也。民人为事,常于功德几成而贪位好名、奢泰盈满而自败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终当如始,不当懈怠。
是以圣人欲不欲,――圣人欲人所不不欲:人欲彰显,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人欲色,圣人欲于德也。
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不眩为服,不贱石而贵玉。
学不学,――圣人学人所不能学: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
复众人之所过,――众人学问,反过本为末,过实为华,复之者,使反本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
而不敢为。――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远本也。
  
淳德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谓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国者。
非以明民,――不以道教民,明知巧诈也。
将以愚之。――将以道德教民,使朴质不诈伪。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其智多,故为巧伪。
以智治国,国之贼。――使智惠之人治国之政事,必远道德,妄作威福,为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不使智惠之人知国之政事,则民守正直,不为邪饰,上下相亲,君臣同力,故为国之福也。
知此两者,亦楷式。――两者,谓智与不智者。当知智者为贼,不智者能为福,是治身治国之法式也。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天也。能知治身及治国之法式,是谓与天同德也。
玄德深矣,远矣,――玄德之人,深不可测,远不可极也。
与物反矣,――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施与人也。
乃至于大顺。――玄德与万物反异,故能至大顺,顺天理也。
  
后己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以卑,故众流归之,若民归就王。
故能为百谷王。――以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
是以圣人欲上民,――欲在民上。
必以言下之。――法江海处谦虚。
欲先民,――欲在民之前也。
必以身后之。――先人而后己也。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圣人在民上为主,不以尊贵虚下,故民戴而不为重。
处前而民不害,――圣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后,民亲之若父母,无有欲害之心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圣人恩深爱厚,视民如赤子,故天下乐推进以为主,无有厌也。
以其不争,――天下无厌圣人时,是由圣人不与人争先后也。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言人皆有为,无争与吾争无为。
  
三宝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老子言,天下谓我德大,我则佯愚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唯独名德大者为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无所分别,无所割截,不贱人而自贵。
若肖久矣,――肖,善也,谓辨惠也。若大辨惠之人,身高自贵,行察察之政,所从来久矣。
其细。――言辨惠者,唯如小人也,非长者。
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老子言,我有三宝,抱持而保倚。
一曰慈,――爱百姓若赤子。
二曰俭,――赋俭,若取之于己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执谦退,不为倡始也。
慈故能勇,――以为仁,故能勇于忠孝也。
俭故能广,――天子身能节俭,故民日用广矣。
不敢为天下先――不为天下首先。
故能成器长。――成器长,谓得道人也。我能为道人之长也。
今舍慈且勇,――今世人舍慈仁,但为勇武也。
舍俭且广,――舍其俭约,但为奢泰。
舍后且先,――舍其后己,但为人先。
死矣。――所行如此,动入死地。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夫慈仁者,百姓亲附,并心一意,故以战则胜敌,以守卫则坚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将救助善人,必与慈仁之性,使能自当助也。
配天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言贵道德,不好武力。
善战者不怒,――善以道战者,禁邪于胸心,绝祸于未萌,无所诛怒也。
善胜战者不与,――善以道胜敌者,附近以仁,来远以德,不与敌争,而敌自服也。
善用人者为下。――善用人自辅佐者,常为人执谦下也。
是谓不争之德,――谓上为之下也,是乃不与人争之道德也。
是谓用人之力,――能身为人下,是谓用人臣之力。
是谓配天,――能行此者,德配天也。
古之极。――是乃古之极要道也。
  
玄用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陈用兵之道,老子疾时用兵,故托己设其义也。
“吾不敢为主――主,先也,不敢先举兵。
而为客,――客者,和而不倡,用兵当承天而后动。
不敢进寸而退尺”。――侵人境界,利人财宝为进,闭门守城为退。
是谓行无行,――彼遂不止,为天下贼,虽行诛之,不行诛也。
攘无臂,――虽欲大怒,若无臂可攘也。
仍无敌,――虽欲仍引之心,若无敌可仍也。
执无兵。――虽欲执持之,若无兵刃可持用也。何者?伤彼之民,罹罪于天,遭不道之君,愍忍丧之痛也。[1]愍,音悯,哀怜。
祸莫大于轻敌,――夫祸乱之害,莫大于欺轻敌家,侵取不休,轻战贪财。
轻敌几丧吾宝。――几,近也。宝,身也。欺轻敌者,近丧身也。
故抗兵相加,――两敌战也。
哀者胜矣。――哀者慈仁,士卒不远于死。
  
知难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约而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人恶柔弱,好刚强也。
言有宗,事有君。――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无德,心与我反。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夫惟圣人也,是我德之暗,不见于外,穷极微妙,故无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希,少也。惟达道者乃能知我,故为贵也。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被褐者薄外,怀玉者厚内,匿宝藏怀,不以示人也。
  
知病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
不知知,病。――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夫唯能病苦众人有强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无此强知之病者,以其常苦众人有此病。
是以不病。――以此非人也,故不自病。夫圣人怀通达之知,托于不知者,欲使天下质朴忠正,各守纯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强知之,争以自显著,内伤精神,减寿消年也。
  
爱己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则大害至,谓死亡也。畏之者,当爱精神,承天顺地也。
无狭其所居,――谓心居神,当宽柔,不当急狭也。
无厌其所生。――人所以生者,为有精神,托空虚,喜清净。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僻满腹,为伐本厌神。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夫唯独不厌精神之人,洗心濯垢,恬泊无欲,则精神居之不厌也。
是以圣人自知――自知己之得失。
不自见,――不自显见德美于外,藏之于内。
自爱――自爱其身,以保精气也。
不自贵。――不自贵高荣名于世。
故去彼取此。――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
  
任为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敢有为,即杀身也。
勇于不敢则活――勇于不敢有为,则活其身。
此两者――谓敢与不敢也。
或利或害。――活身为利,杀身为害。
天之所恶,――恶有为也。
孰知其故?――谁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
是以圣人犹难之。――言圣人之明德,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德而欲行之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人自畏之。
不言而善应,――天不言,万物自动应以时。
不召而自来,――天不呼召,万物皆负阴而向阳。
繟然而善谋。――繟,宽也。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人事修善行恶,各蒙其报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所网罗,恢恢甚大,虽疏远,司察人善恶,无有所失。
  
制惑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治国者,刑罚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民不知畏之也。
奈何以死惧之。――人君不宽刑罚,教民去情欲,奈何设刑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当除己之所残克,教民去利欲也。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以道教化而民不从,反为奇巧,乃应王法,执而杀之,谁敢有犯者。老子伤时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罚。
常有司杀者,――司杀者,天居高临下,司察人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
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天道至明,司杀者常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斗杓运移,以节度行之。人君欲代杀之,是犹拙夫代大匠斫木,劳而无功也。
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手矣。――人君行刑罚,犹拙人代大匠斫,则方圆不得其理,还自伤;代天杀者,失纪纲,不得其纪纲,还受其殃也。
  
  
  
贪损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人民所以饥深者,以其君上税食下太多。
是以饥。――民皆化上为矣,叛道违德故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民之不可治者,以其君上多欲、好有为也。
是以难治。――是以其民化上有为,情伪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人民轻犯死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贪利以自危。
是以轻死。――以求生太厚之故,轻入死地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夫唯独无以生为务者,爵禄不干于意,财利不入于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使,则贤于贵生也。
  
戒强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坚强;――人死和气竭,精神亡,故坚强也。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和气存也。
其死也枯槁。――和气去也。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以其上二事观知之,知坚强者死,柔弱者生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强大之兵,轻战乐杀,毒流怨结,众弱为一,强故不胜。
木强则共,――木强大枝弱共生其上也。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兴物造功,大木处下,小物处上,大道抑强扶弱,自然之效。
  
天道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天道暗昧,举物类以为喻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言张弓和调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举下,损强益弱,天之道也。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天道损有馀而益谦,常以中和为上。
人之道则不然,――人道则与天道反也。
损不足以奉有馀。――世俗之人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也。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言谁能居有馀之位,自省爵禄,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圣人为德施,不恃其报也。
功成而不处,――功成事就,不处其位。
其不欲见贤。――不欲使人知己之贤,匿功不居荣,畏天损有馀也。
  
任信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圆中则圆,方中则方,拥之则止,决之则行。
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水能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
其无以易之。――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
弱之胜强,――水能灭火,阴能消阳。
柔之胜刚,――舌柔齿刚,齿先舌亡。
天下莫能知,――知柔弱者长久,刚强者折伤也。
莫能行。――耻谦卑,好强梁。
故圣人云:――谓下事也。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君能爱国垢浊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则能长保其社稷,为一国君主也。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君能引过自与,代民受不祥之殃,则可以王有天下。
正言若反。――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
  
任契第七十九
  
和大怨,――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
必有馀怨,――任刑者失人情,必有怨,及于良人也。
安可以为善。――言一人吁嗟,则失天心,安可以和怨为善也。
是以圣人执左――古者圣人执左契,合符信也。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
而不责于人。――但刻契之信,不责人以他事也。
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无德司彻。――无德之君,背其契言,司人所失。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者也。
  
独立第八十
  
小国寡民,――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
使有什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
人之器而不用――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不征召夺人良时也。
使民重死,――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贪生也。
而不远徙;――政令不烦,则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处。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清静无为,不作烦华,不好出入游娱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无怨恶于天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去文反质,信无欺也。
甘其食,――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
美其服,――美其恶衣,不贵五色。
安其居,――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
乐其俗,――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相去近也。
民至老,不相往来。――其无情欲。
  
显质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信者,如其实。不美者,朴且质也。
美言不信。――滋美之言者,孳孳华词。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
善者不辩,――善者,以道修身,不彩文也。
辩者不善。――辩者,谓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渊;口多言,亡其身。
知者不博,――知者,谓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不知。――博者,多见闻。不知者,失要真也。
圣人不积,――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也。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施设德化,己愈有德。
既以与人己愈多。――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而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
  
河上公注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考立佳提分网 | 版权所有联系信箱fozairenjian#126.com(使用时#改@  |  管理 

本站域名   www.kljt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