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传统文化 > 3.思想体系 > 详细内容
道教上清派养生仙术简述
发布时间:2012/1/29  阅读次数:3755  字体大小: 【】 【】【

  

道教上清派养生仙术简述
  
作者:万 里
  

       上清派是道教早期一个重要的教派。它的产生,是以公元四世纪中期上清派最重要的经典——《大洞真经》三十九卷(即所谓《三十九章经》)的出现为标志;换言之,该教派是由奉此经典者逐渐形成的,该教派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晋代著名道教人物——南岳魏夫人。
       按照陶弘景《真浩》卷十九《真诰叙录》之说:“伏寻《上清真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364),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即杨羲),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即许谧),并其弟三息上计掾某某(即许翽hui),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这里所谓“降授”,应为扶乩降笔,而非直接传授,因为兴宁二年魏华存早已经去世(但按照道教的说法,正是成仙后的魏华存的传授)。据考证,包括《大洞真经》、《黄庭经》在内的一些上清派重要经典,应该在魏华存在世时,就有部分出世或者初具雏形。至梁代陶弘景时,上清派已经是一个影响甚广的道教教派;其主要经典,“举世崇奉”,以致到了“京师及江东数郡,略无人不有”(《真诰叙录》)的地步。六朝著名的上清派人士还有华侨、陶弘景等人,最后,道教茅山宗成为了上清派的主要继承者。今存之《大洞真经》,就是依靠茅山宗一系的上清派传承下来的(今存之本为南宋茅山宗上清派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的校勘本,前有茅山宗上清派二十三代宗师观妙先生朱自
英的序言)。
       上清派的主要经典被记录在《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见《道藏·太平部》仪字号下)所收之《上清大洞真经目》中,其他还有数十部经典散见于《正统道藏》之中。其中光是养生仙术之经典就有数十部之多。
       上清派养生仙术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存神、内视、守—。这在该派所有的养生经书中都可以见到。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人们所熟悉的《黄庭经》;而对这一养生理论阐述得最完整透彻的是《大洞真经》。
       无论是从道教养生学或者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角度来看,道教上清派的养生术都占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首先,它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养生学派。它将先秦至秦汉以降的导引炼气养精的理论进行了发扬,并加入了内视守一以养神的内容,从而建构了中国传统养生学对精气神三者兼顾的养生修炼体系。这一养生学体系的后期发展,影响到了唐代以降,尤其是宋元时期兴盛起来的内丹修炼理论,并且对道教全真派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至今留在北京白云观中的两通道教全真派的养生图碑,可以明显看到上清派修炼术的影响,就是最可靠的证据。
       其次,在传统的养生学诸派系中,它是与中国医药学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个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学派对中医脏象学说(脏腑学说)也有着极大的贡献。中医学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八十一难经》,就是在道教上清派养生理论的影响下出现的。中医学中的命门说、丹田说、泥丸宫说等,都是最早出现于上清派的养生学著作中。
       上清派养生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叩齿、咽津、行气、存思(存思日月及二十四星等)、守一(守神)、咒祝等(其他神秘化的内容从略)。其中的“存思法”又称“存想法”,其实就是一种内视冥想之术。它与印度瑜珈术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
       《道藏》所收录的上清派道书中,专门论述养生仙术的有:
       《上清大洞真经》六卷(载《洞真部·本文类》荒0006)。是书全称《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简称《大洞真经》,又称之为《三十九章经》,为魏晋六朝古《上清经》之首经。此经有宋代陈景元所撰之《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洞真部·玉诀类》藏0104)。
       《黄庭经》。是书包括三种经书,分别为《黄庭内景玉经》(简称《黄庭内景经》,又名《太上琴心文》、《东华玉篇》)、《黄庭外景玉经》(简称《黄庭外景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作为上清派养生仙术最重要的著作,《黄庭经》一书流传甚广,历代注释很多。《道藏》中收录的有《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一卷(载《洞玄部·本文类》人0330)、《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一卷(载《洞玄部·本文类》人0331),以及唐代白履忠(梁丘子)所注的《黄庭内景玉经注》一卷(载《洞玄部·玉诀类》推0401),金代刘处玄所注的《黄庭内景玉经注》三卷(载《洞玄部·玉诀类》推0400),宋代蒋慎修所注的《黄庭内外玉景经解》(残卷,载《洞玄部·玉诀类》推0402)。此外还有唐代太白山见素子胡愔所撰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载《洞玄部·灵图类》国0431),亦为此上清养生仙术系列的著作,虽为后出,以其与医家脏腑学说及诊断之术相糅合,文字简明,论述切实,实为相辅相成之重要著作。
       《大洞玉经》二卷(载《洞真部·本文类》月0007)。此经为《大洞真经》的传本之一,亦为上清派早期之养生仙术的重要著作。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一卷(简称《三道顺行经》,载《洞真部·本文类》昃0033),又名《黄气阳精藏天隐月》(见《真诰》卷五,简称《藏月隐日》)或《洞真黄气阳精藏天隐月上经》(简称《藏天隐月》)、《洞真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藏天偃月》(均见《无上秘要》)等。此经亦为六朝古上清派养生仙术经典之一。相传为高上玉帝口授南极上元君,经上相青童君、西城王君等人(仙)而传授与南岳(魏)夫人。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一卷(载《洞真部·神符类》张0084),又名《玉精真诀》、《景中之道》、《白羽黑翮隐游上经》、《上清素奏丹符灵飞六甲》。此经系六朝古上清派养生仙术经典之一,内容为按六十甲子绘符六十道,以佐存思存神修炼之法。
       《太清真人络命诀》一卷(载《洞真部·玉诀类》成0132),简称《络命诀》。此经为六朝所出之上清派养生仙术著作之一,内容为拘守魂魄身神及存思五脏及身中诸神之法。
       《太上洞房内经注》一卷(载《洞真部·玉诀类》成0133),简称《洞房内经》,相传为六朝上清派所奉诸真人之一的真人周义山所传(有题为“周真人”的序),实为六朝道士据《大洞真经》、《黄庭经》等古上清派诸经编撰而成,为上清派早期经典之一。内容为存思洞房(人体九宫之一)三神之法。
       《上清握中诀》三卷(载《洞真部·玉诀类》成0140)。此书未著撰人。但宋代一些书志目录如《四库阙书目》、《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等均著录有陶弘景撰《上清握中诀》三卷,且《上清众经诸真圣秘》所列上清派经书,中有《握中诀》一书,可见此书亦为六朝上清派道书。内容为杂录上清派道书中有关修炼的方术,主要有服食日月星辰之气拘制魂魄、精思存神、守玄丹玄白、行气咽液、符咒辟邪等。
       《上清太玄九阳图》一卷(载《洞真部·灵图类》调0154),题“姑射山神居洞太玄子撰”。按金代侯善渊号太玄子,是书当为金氏所撰。书绘十九图,分为三类:其一为“内通阴魄,外炼阳魂,适有无之理,应动静之机”,象升降浮沉御气之术,神光相凝内照之法。其二为以八卦配月象,以使“神功运移,如环无端;八卦布列,不失于节用”。其三为“太玄九阳修真之图”,象“纯阳尽削除,九阳神火聚”,尸解外真之状。末附“太玄十二时歌”,以释十二时辰修炼之象。全书阐明“非用为用,成一真之性;不为而为,炼九阳之丹。丹适珠凝,精流天癸,遘日升霞,极乎万象之先”。当为唐宋内丹术兴起后,上清派以存神内守之术为基础,吸取金丹内炼之法而成的内丹修炼术之图解。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三才定位图》(二图同卷,载《洞真部·灵图类》调0155、0156)。前图又称《九宫紫房图》、《紫房图》,上绘有神像、星君之图,图后附有“九宫紫房三丹田诀”,以释人体头、胸、腹之三丹田神人居守九宫之像,所述为上清派存神内守之法。后图又称《定位图》,其上篇首叙玉京天、三清天之由来,以及八卦降气与诸天之关系等,下篇绘三清天及虚皇十天各帝君尊神之名号服色,当为上清派存神修炼之术的辅助图谱。
       《上清三尊谱录》一卷(载《洞真部·谱录类》腾0163),又称《无上九天丈人三尊谱录》、《三尊玉传谱录》、《三尊谱录玉经》、《上清三洞谱录》。为唐代上清派经典。此经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无上九天丈人三尊谱录”,叙述玄真明道君(元始上皇丈人)、无上玄老(高上九天太上真王)、金明七真三位度师(三尊、三宝),并谓修道者若存思此三尊之姓、讳、字、身长、相色、冠服、佩带、宝座、居处及其侍从人数等,即能神光下降其身。其二为“序金明玄应品”,次第叙述元始三尊奉受《洞玄灵宝元始五老赤书真文》事、三尊之玄妙及金明以正道下教事、金明教人尊奉《三尊谱录》之法事等。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一卷(载《洞玄部·本文类》乃0352),又称《修真指玄真经》。与其他上清派经书稍有不同的是,此经注重养气,认为“命生于道,性秉于一”,“天地万物,莫不由气以生者也”,“气以形载,形以气充”,欲求形之长存,必先使气和,故当先养气。经中糅合《周易·系辞》、老、庄、孑L、孟等先秦儒、道诸家思想,以及释家因缘业报之说,谓“有功无行,魔障难成;有功持功,仙真自举”,“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教人忠孝友睦,安分止贪,将积善功与修行并重。当为后期所出上清派养生仙术著作。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一卷(载《洞玄部·玉诀类》位0403)。此经为上清派存思修炼飞仙之法术著作。次第叙述“洁身远岫,洗心遐林,神气冥一”,清斋存神,引咽霞精,修炼以成上清真人之法。其中叙及存思所见“上清丹元玉真帝皇坐日中紫云之上,形如婴儿,……口衔赤日”等,当为后世内丹术修炼婴儿赤子之张本。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一卷(载《洞玄部·玉诀类》位0404)。此经所叙为道教存神修炼之杂术。内容有三:其一为“紫精致五神之道经”,所叙为“太素上清致帝君五神气法”。所谓“五神”,指左目童子飞霞、右目童子晨婴、左手童子接生、右手童子方盈、肺部童子素明。行道之法则为存思、叩齿、咽液、微祝(念咒)。此外另有二十四神法,即“太上真人二十四神存玄守元帝君上清乘表飙欲之道”。所谓“二十四神”,即人体各部之神童,分上、中、下三景,景各八神。有“常能行之,灾害不生而位登高仙”之说。其二“太上七元九辰经洞房八解门玉字”,叙太、元、真、纽、纲、纪
关、帝、尊“北斗九星”(九辰)及天枢魂神、天旋魂神、天机魄精、大权魄精、玉衡魄精、闾阳魄灵、摇光大明等“七元”名号,谓“不知此名,术不行,道不成也”;“心存此名,曰飞仙也”。其三为“太上回元隐道用除罪籍内篇”,又称“太上回元谢罪之道”。所谓“回元”,指的是太上更新日,谓修道者常当在六甲六丁之吉日,存想九辰七兀之名号,径人身中,祝愿诸神解除七世以来下及本身之一切罪过,并得长生久视、飞升上天。
       《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一卷(载《洞玄部·玉诀类》位0405)。此经前部分所述,与前述《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之第一部分“太素上清致帝君五神气法”内容大致相同,疑为错简所致;后部分为“南极元君玉经宝诀”,亦与前书相同,所述存神之法之神为日月五星。卷末叙及向四方之神真敬礼,其中有“天师”、“女师”、“嗣师”、“系师”、“三师君”等,似搀杂入天师道之说;或存神之法亦为天师道所行持。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一卷(载《洞玄部’玉诀类》位0407)。此经所述为存神解结之法。称胞上部有四结,分别在泥丸、口中、颊中与目中;胞中部有四结,分别在五脏、太仓、大肠、小肠中;胞下部有四结,分别在膀胱、阴中、后孔(肛门)、两足。此二十四结堵塞灵门。欲成仙者,必须解除诸结。解结之法首先为存神,辅之以微祝、叩齿、咽气、服符等,以荡除死气,炼魂固魄,使神气内外充溢,诸神各安其位,光耀五脏,结气化身,解结散滞,还容炼髓,长生成真。所述二十四景神童之名号,与《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及《上清紫微帝君南极元君玉经宝诀》等书所载相同。
       以上仅就上清派养生著作所载作一简略讨论,具体修炼养生之法,待另文专论。
       (作者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百度空间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考立佳提分网 | 版权所有联系信箱fozairenjian#126.com(使用时#改@  |  管理 

本站域名   www.kljt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