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文化基础 > 详细内容
佛说《金刚经》
发布时间:2011/7/29  阅读次数:3987  字体大小: 【】 【】【
  
佛说《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 》(白话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陀这样说的:
  
那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随侍左右。
  
有一天,已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佛陀穿上袈裟,拿着饭钵,带领着弟子们走进舍卫城去乞食。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后,回到给孤独园中。吃过饭后,佛陀将衣、钵收拾好,洗净了双足,铺好座位便盘腿静坐。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来,偏袒着右肩,以右膝跪地,双手合掌,恭敬地向佛陀问道:「佛陀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妄心?」
  
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你们现在细心静听,我为你们解说,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应该如下所说,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
  
「阿弥陀佛,我们愿听佛陀教诲!」
  
佛陀说,「众比丘,应当如何降伏妄心;了断一切苦报、烦恼,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之地呢?」
  
「众比丘应该舍离一切妄想,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住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
  
「若众比丘依着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众比丘应了知一切,世间万物皆为因缘聚合,所以于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着,应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佛说,一切相皆是修行过程中的色相,所以一切色相不过是因缘聚合而成,非有非空。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着有,不应着空,应无所过分执着。」
  
「为什么呢?修行者无相布施,布施后不存求报的念头,布施所得福德是非常大非常大的。」
  
「须菩提!若有人用满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所得功德,当然无法计量。如果明白一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由因缘所生,世间无有真实永恒的体性,因此,不为外境所动,内无贪念,外无所得,亲证无生法忍,那么,这个人所得的功德要比七宝布施的功德多。」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早晨时,以等于恒河沙等身布施;中午时,又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夜晚时,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此一天三次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难以计量。但是,如果一个人,听闻佛法真义,诚信不疑,并将此佛法真义书写、读诵,为他人解说,他不但明了自己的本性,更使他人明心见性,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很多很多!」
  
「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数,每一恒河中有很多的沙,这么多的恒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一个恒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恒河里的沙数呢?」
  
「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又有人以佛法真义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其中几句,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的人。」
  
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对佛法真义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其中几句等,如果,能够将其中几句佛法真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其中几句佛法真义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如果用七宝布施的福德与传法的福德相比,不及传法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万分之一,甚至很难想象。」
  
「须菩提!我回想起过去无数劫前,在燃灯佛处,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空过。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诚心地传播此佛法真义,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相较,我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万分不及一,亿万分不及一,甚至很难想象。」
  
「须菩提!如来佛说的法,是真实的。须菩提!如果众比丘的心里执着有一个可布施的相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相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末法之中,传播此佛法真义,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实说出,他们听了必然会心智大增。须菩提!为什么有人听了会这样心智大增呢?那是因为持受它、传播它所得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
  
「须菩提!你知道吗?诸菩萨是不受福德的限制的」
  
须菩提不解的问道:「什么是诸菩萨不受福德的限制呢?」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贪求执着。因为菩萨行利益众生事,是发菩提心,不贪求福德;菩萨修一切善法,行一切善行,不着相布施,心中并没有计较福德之念,所以才说菩萨不受福德的限制。」
  
「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不可思量,佛陀!」
  
「须菩提!那么东、南、西、北、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的到吗?」
  
「不可思量,佛陀!」
  
「须菩提!你认为色身可以去见如来佛吗?」
  
「不可以的,佛陀!色身是不能见到如来佛主的。」
  
佛陀说:「为什么呢?」
  
须菩提答:「因为色身是地、水、火、风聚合而成,随因缘生灭,并非永存之身。只有永存之身才可以见到如来佛」(永存之身是指法身)
  
「须菩提!人有肉眼吗?]
  
须菩提答:「有的,佛陀,人有肉眼。」
  
佛陀又问:「人可以具有天眼吗?」
  
「是的,佛陀!人可以具有天眼。」
  
「须菩提!人可以具有慧眼吗?」
  
「是的,人可以具有慧眼。」
  
「人可以具有法眼?」
  
「是的,人可以具有法眼。」
  
「须菩提!人可以具有遍照一切十界的佛眼吗?」
  
「是的,佛陀!人可以具有佛眼。」
  
「须菩提!你认为,恒河中的沙粒,是不是沙?」
  
「是的,是沙。」
  
「须菩提!如果有一条恒河,这河中每一粒沙都代表一个佛世界的话,如此,佛世界算不算多?」
  
「很多的,佛陀!」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视为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呢?」
  
「太多了,佛陀!」
  
「须菩提!你认为,人可以具足色身去见如来佛吗?人可以具足三十二相去见到如来佛吗?
  
「不可以的,佛陀!不能以具足三十二相去见如来佛主。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主所说的诸相具足,是众生因缘聚合的色相,并非法身相貌。」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以具足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吗?」
  
须菩提自然知道佛陀这一问的深意,便从众生立场所见作答:「佛陀!如我解悟佛陀所说之义,是可以以具足三十二相观如来佛的。」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当年我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可以修成无上正等正觉的?」
  
「佛陀,您得到了」
  
须菩提心有所悟,向佛陀说:「佛陀!如来佛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真的吗?」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佛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你认为如来佛所说的法都是正确的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如来佛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如来佛所说的法都是正确的。」
  
「须菩提!如来佛以具足相的缘故,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你如果生起没有具足相这样的想法,你就会认为不需要有什么善法的修行。]
  
佛陀接着说:「须菩提!人不分贤愚圣凡;只要众生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妄想分别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就可悟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法。」
  
须菩须又问道:「佛陀!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实信之心?」  
  
「佛陀!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佛法真义,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能听闻这微妙法义而又能够信心清净的人就太少了?」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不用怀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能体悟到无住而生真实信心。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止得到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等的帮助,他们所得到的福德也是很大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执着,则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众生执着种种法相,即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所取着;若又执着无法相,则同样地也会落于我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执着于法相,你会看到,自己可能比你认识的、你所尊敬的人还要大,你会生分别心,轻薄心;你们要知道,法身归法身,色身归色身,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你在法身境里有可能比他们大,但在色身境里,你可能比他们还小;所以,不能执着于法身境界,也不能不执着色身境界,要适时而行于法身、色身之间。」  
  
「如果这些善根众生,不再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相的对待分别,不在执着于现实的生灭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获功德广大。」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生天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
  
「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
  
「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
  
「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阿罗汉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
  
「佛陀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着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
  
「所以,须菩提!诸位比丘都应该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太多迷恋、过分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我内心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所以能做慈悲、不生瞋恨。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我当时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肉体,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便会生起瞋恨心。所以,须菩提!按如来佛教给我们的方法去修,就不会生瞋恨心,就能达到究竟圆满。」
  
「须菩提,如来佛所说的法是究竟的、是真实不虚的。」
  
「须菩提,如来佛主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
  
「须菩提!如来佛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为什么呢?」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佛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没有忍辱与不忍辱的分别。」
  
「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对于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应该如实去知,如实去见,如实去信解。」
  
「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所谓的实相,并非有真实不变的实相,只是缘起的相而已。」
  
「所以说,须菩提!对一切众生,若卵生、若化生、若湿生、若胎生;有色身、无色身;有思想的、无思想的等等,如此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一个众生为我所度,是他们自己救度了自己。」(佛的意思是说:佛没有办法救度一个无休止造恶业的人,只有他们自己想改变才能救度了自己)
  
「须菩提!所谓的善法,也不过是因缘聚合的象,善法之名,不过是随顺世俗事相而言。但对于世俗事相而言,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应修一切善法。」
  
「须菩提!如来佛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都不是绝对不变的。」
  
「须菩提!每个人与每个人所修行的方法是不同的;由于没有固定相同的修行方法,所以,一切贤圣,也都是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都是如来佛主为了消除众生分别、执着、妄想而设的法;我所讲的这些法,都是如来佛主传给我的。」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些佛法的妙义,深深的了悟佛法的义理,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并向佛陀说道:「佛陀啊!您所说的甚深微妙的法义,使我证得阿罗汉果,自获证以来,还未曾听闻到这麽详细的佛法经义。佛陀!如果有人听闻了这佛法真义,而能信心清净,是不是这个人就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对吗?」
  
「须菩提!不论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只要能解说佛法真义,甚至只是受持其中几句,而且能对这几句佛法真义信受奉行。须菩提!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须菩提!佛法真义在的地方人人贵,处处尊,所以不论何处,只要有佛法真义的地方,都应当恭敬供养。应当知道,佛法真义所在之处,一切众生都要恭敬地顶礼膜拜,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诚地供养。」
  
佛陀说:「诸位比丘、比丘尼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即应弃舟而行,不可背负不舍。也就是说,修行未达到一定程度时,须依法修持,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要在执着于过去法,更应当舍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长老须菩提,及同时在法会现场听法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闻了佛陀说法之后,深深了悟,无不法喜充满,一心信受奉行。」
  
(人世间原本不存在法,只因人脱离了善,而造成,“无法而求法,求法而有法,有法而生法,生法而论法”,等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法都是依善为本的时候,在谈论佛法,“论法而无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考立佳提分网 | 版权所有联系信箱fozairenjian#126.com(使用时#改@  |  管理 

本站域名   www.kljt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