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文化基础 > 详细内容
古佛金刚经
发布时间:2011/8/19  阅读次数:4539  字体大小: 【】 【】【
  
  
古佛金刚经
  
  
燃灯古佛亲撰金刚经传灯真解序
  
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天地重开。是天地之大生死。即天地之大轮回也。惟此金刚不坏之真炁。至清至虚。至神至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始无终。无古无今。未有天地。则先天地而存。既有天地。不随天地而亡。而又极其正大光明。六通四辟。如琉璃宝灯。无微不烛。上彻九天。下透九幽。荡荡乎无可名。强名曰道。人身一小天地也。故凡得此道者。不但金刚不坏。且能昼夜长明。常住不夜之天。目视十万八千里之遥。了如指掌。上看三十三天。日星不能争其光。下看一十八重地狱。幽暗不能掩其形。且身中三百六十五段骨节。结成三百六十五度星光。身中八万四千毫毛孔窍。化为八万四千神兵。其浩然真炁。自结一座洞天。自结一座灵山。于太清上清玉清之表。不为阴阳五行六气之所拘束。儒之希圣希天者。固是如此。释道之成仙成佛者。亦是如此。是故孔圣结一水晶集圣大洞天。释迦结一琉璃极乐灵山大洞天。老子结一太清虚无大洞天。文昌结一无极总真大洞天。关帝结一神威统忠大洞天。其余一切得道文儒。得道僧道。得道隐士。及一切得道忠孝神仙。皆莫不各有一洞天。各有一灵山。凡亿万宗祖。历劫生身父母。与一切内助眷属。皆得团聚于洞天灵山之内。以永享亿万年家人父子之真乐焉。是以十二万年天地死。而得道者独生。天地混沌。而得道者独光明。天地堕于轮回。而得道者独逍遥于无极宫中而坏无可坏。此固赖心灯普照。而生无量烛笼之光。实赖大道无形。而全我心灵犀之慧。是道也。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宝珠。在道谓之大药。其入门下手工夫。在儒则有忠恕。在释则有慈悲。在道则有感应。其总括而笔之于书。以教天下万世也。在儒则有周易。及大学中庸。在释则有如此金刚经。及华严楞严。在道则有黄庭。及道德参同。与一切丹经。其得此金刚不坏之真炁也。在儒则曰无声无臭。至大至刚。在释谓之法身。在道谓之婴儿。而其成功之命名也。在儒则曰圣人。在释道则曰仙佛。仙佛与圣人。一而二。二而一也。皆由脚踏实地。以行此大道也。三教皆由敦其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伦常。以立万世名教纲常之准则。而同归于天地位。万物育。与天地参。是以吾门中。释迦牟尼佛。生有八子。老子与诸仙。皆各有宗嗣。并未出家修行。至于今之僧道。特所设之方便法门耳。儒者能学孔圣。不必学仙佛。而穷神达化。即是仙佛。释道之所学。虽学仙佛。必无异于孔圣。方成正果。总之三教人等。欲修此金刚不坏之真炁。使天地坏时。而我之真炁不与之俱坏。务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欲穷理尽性。务要精研大学中庸与周易。及黄庭道德诸经。而此金刚经尤为穷理尽性之骨髓。夫穷理尽性。亦非难事。在儒不过曰存心养性。在释则曰明心见性。在道则曰修心炼性。盖人心原各有一盏心灯。即尽性至命之真种子。儒者能存心养性。则可以明明德。而心灯不灭。僧道能明心见性。修心炼性。则可以放大光明。而心灯长朗。而其传此心灯之法。与续此心灯之诀。无量度世佛。业已注明。有志者各宜潜心玩索。况此经不但度尽凡夫。凡一切幽魂滞魄。与一切邪魔妖怪。飞潜动植。皆可潜孚默化。而一齐普渡焉。人能日诵一遍。加以精心钻研。可以超拔祖先。可以超升神鬼。可以感化邪魔妖怪。以归于正果。而一切胎卵湿化。罔不沾被于无涯。真是无量功德。既有功德。则凡欲尽性至命者。自有神灵为之护持。得遇圣师。而修成此金刚不坏之法身。法身既成。方算由格致诚正。以修了身。身既修。以之齐家。则万祸雪消。千祥云集。以之治国平天下。则酿为景星庆云。和风甘雨。自有以消劫运于无穷。噫。儒者不解仙佛之真传。每因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等语。便谓天地万物。一切都不管。祇管自家一个心。岂知凡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心宜专精致一。是以或问周子曰。圣可学乎。应之曰。可。问有要乎。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盖人心当与太虚同体。方能虚灵不眛。是以周子又有云。心纔有所向便是欲。纔有所见便是妄。夫周子乃大宋承道统之人。是诚有见于心能专一。方能超凡入圣。以至于天地位。万物育。与天地参也。然则所谓不管者。正其所管者大也。不然。不能明通公溥。便是己之心灯不明。心灯不明。必不能格致诚正以修身。不能修身。则志气昏昧。安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救济群生于苦海哉。甚矣。人之心灯。不可不常为添油。以缉熙于光明也。盖日明于昼。月明于夜。惟灯则昼夜长明。是以此经名为金刚传灯真解云。是为序。

大清嘉庆元年岁次丙辰腊月八日西方古洞然灯古佛序于传灯阁
  


重刊金刚经真解
  
天地一道之所开辟也。古今一道之所流贯也。人物一道之所化生也。主之者上帝。继之者圣贤。仙佛。阐明。而沾丐后世者。非经典不为功。慨自尽性之学。莫备于四书五经。至命之事。莫详于易。易也者。一阴一阳。生天生地生人物者也。故河洛泄苞符之秘。羲文探乾坤之奥。周公作象。至圣作传。吾儒希天之功。至矣尽矣。夫岂二氏所能依傍哉。乃尝流览仙史。玩阅丹经。不惟心性工夫。与儒典同条共贯。互相发明。而七返九还。命理实学。亦本周易。信乎太上之道。与羲文周孔之道。同出一源。不得以异端目之也。然道与儒。既无南辕北辙之分。而释氏亘古及今。为之鼎峙。必有真焉。以彪炳宇宙。若但如缁流之打坐诵经。斯亦不足贵也已。数年来博览群书。间及释典。其中若空五蕴。无四相。去三心。清净六根。屏绝六尘。委婉陈辞。多方譬喻。噫。佛之明心见性。与儒之存心养性。道之修心炼性。不过功用不同。岂有二理哉。然未知其至命。果何如也。幸得金刚真解。注自古佛。言性而兼言命。言命而兼言性。性命机缄。显露纸背。今而知所谓金者。乃河洛四九之金。产自先天。即易之干金兑金是也。所谓刚者。其炁至坚。一得永得。天地坏时。此金不坏。即易之刚健是也。所谓经者非索诸文字。乃白虎首经。众妙真经。即易之七日来复是也。由是观之。此解发千古未发之奇。传三乘不传之真。谓三教合为一教也可。谓三教之道。皆由常道以希至道也可。谓三教了道之神化。浑一太虚。反乎其极。而并无一道也可。友人辈。得观此经真解。急谋重付剞劂。以公同好。邀序于予。予管窥蟊测。如井蛙语天。何敢贻大方之笑。但恐读是经者。以念诵了事。而失佛祖之苦衷。观是解者以孤修强合。而昧佛法之真传。故不揣固陋。姑妄言之。更冀文人学士。及黄冠羽流。慎勿坚僻成性。入主出奴。急求明师抉破内外阴阳。洞悉彼我性命。始信此经与丹经易理水乳交融的不二法门。由是积功累行。炼己持心以待天缘。何难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也哉。

   时

大清同治五年岁在丙寅纯阳月上弦

   龙山居士敦五氏沐手敬跋

  

  


金刚经传灯真解无量度世古佛着古佛注经总词

  
身披紫袈裟。脚踏红莲花。西天梵响振中华。吾道神通广大。

法船原普渡。极乐真无涯。洒来舍利恒河沙。东土从今启化。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即河洛四九之金。先天义炁也。刚者。其炁至刚。万劫常存。十二万年后。天地有坏。这个不坏。故曰金刚。儒名浩然。道名金丹。一名水中金。盖由先天六一水中。真阴真阳妙合而凝也。然有集义实功。躬行实事。故必敦笃伦常。勤修心性。无一毫人欲之私。与天地合德。入于无心成化之神妙。方能得此金刚不坏。而万劫常存。邵子诗曰。无心心即是真心。心到无时没处寻。若谓无心便无事。水中何故却生金。是诚躬行实贱。亲历其境也。般。还也。左从舟。言欲返还水中金。如水上行舟。右从殳。无刀之兵器。后天干象。盖水上行舟。事多危险。全赖干之武猛。方能逆转舵儿渡苦海以超彼岸也。若。顺也。言顺行直泄之真金。须逆回以还之也。故曰般若。丹经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何为顺逆。人之生也。自无而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世人。欲动情胜。常把汞去投铅。且于种子外百般剥丧。甘将生门易为鬼户。是顺则失其金刚真炁而凶。仙佛贤圣。清心寡欲。虽有生育。犹草木伐其枝叶。命根未伤。种子之余。便扭转天罡。使铅来投汞。由八卦还四象。四象还两仪。两仪还太极。太极仍还无极。是逆则得其金刚真炁而吉。此即儒之克己复礼。道之九转大还也。波。苦海洪波。即白虎兴波出洞房之意。又所谓虎跃龙腾风浪粗也。世人无降龙伏虎手段。良由爱河滚滚。酿成孽海茫茫。其浊浪风波。任你英雄豪杰。皆被沉溺。然苦海虽易溺人。而道岸原可同登。皆以道心化其人心。行此般若实功。向北海中用青龙宝剑。逆挽天河。牵那兴波白虎。入我南溟。做个龙虎风云会。觉凶险洪波里。自有一只法船。渡人无量。可从此希圣希天。则波中包罗有秘密天机也。故曰波罗密。罗者包罗万象。如天罗天也。密。慎密。机事不密则害成也。经。即日用常经。所谓百姓日用不知也。人欲修成金刚不坏。则当以诚而入。以柔而用。以默而守。方能回向天兑宫。取被妙经。而至刚真金始得。盖真金即在日用常经中也。咦。此经至宝家家有。无奈凡夫识不全。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国。与大比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   如。真如也。是对非言。如是者。如此则是。其余皆非。扫尽三千六百旁门。劈开九十六种外道也。如字女居左。有女反作男之意。即八卦中兑卦也。兑居先天坎男位。内藏妙法莲华经。即西天无字真经也。口居右。即向西天取经者。真阴真阳往来玄窍也。是字上从日从一。日属离。一即坎中一阳。所谓太阳移在月明中也。下从人从卜。大哉圣人之道。待其人而后行。故圣神仙佛。日为天上卜选天材。欲以坎离正法度人。无如人不能自度也。咦。如是如是。实在如是。上天所秘者。实在如是。举世难明者。实在如是。海誓山盟。不敢轻泄者。实在如是。如来世尊。不过如是。孔圣老君。不过如是。大学中庸与周易奥妙。不过如是。道德黄庭与参同玄妙。不过如是。楞严华严与金刚神妙。不过如是。如是如是。实在如是。我者。真我也。闻者。耳在门中。必入此门。方得闻知也。一者。不二法门。儒者精一。道曰抱一。即世尊所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也。时者天机活泼。时行则行。时止则止也。佛。即心灯也。从人从弗。言欲成佛。不可有人心。纯以道心为主也。人心偶动。灯即灭。道心常现灯长明。人能清欲寡欲。使心灯长明。便是明明德。顾諟天之明命。学有缉熙于光明也。舍安宅也。卫正道也。国。身为邦国。即悟真所谓大小无伤两国全也。佛在舍卫国。言心灯光明。常在居仁由义中。养成神完气足。便是国富民安也。祇。地祇也。天曰神。地曰祇。祇树者。地逢雷处见天根。即无根树也。给交也。从丝从合。言阴阳和合缠绵也。孤。孤阴。独。独阳。孤阴不生。独阳不育。有以给之。则孤者不孤。独者不独。园。花园也。天女散花之地。大比丘众。尚未希天。邱。陵也。惟佛则日月也。无得而踰焉。千二百五十。盖以天数二十五。重叠而满。大衍数也。示人每月当以地数三十。逆转减去五数。辨别先庚后庚。好向西天取彼妙经也。曰众曰人曰与俱。隐示金丹大道。人人有分也。尔时阴中真阳发动之时。即先庚后庚也。先庚系两日半三十时。后庚亦两日半三十时。先庚第一时为子。后庚第一时为午。此二时为合朔。气交时也。先庚第十六时为卯。后庚第十六时为酉。此二时为既望。神交时也。但时系活的。须以前月符信为凭。毫发差殊。不能成丹。周易以五十五考验符信。是两月少五日也。此数专以天数二十五探验符信。配合地数。意隐在言外。是一月少五日也。此皆坤宫有气无质之先天也。世尊。佛之别号。盖出世之道。即在人间中。惟其以入世为出世。故能成佛。而尊贵无比。八月酉金正旺。摄取只在寸口间。所谓寸口乾坤都装了也。玩尊字形便见。食时。食先天炁时。即世尊所谓禅悦为食也。又即阴符所谓食其时。百骸理也。着衣所以护体。持钵所以进食。人知固后天伪体。不知保先天真体。知养后天幻命。不知接先天元命。又此衣名为忍辱。相道行道时。知雄守雌。以柔克刚。故宜忍辱。阴阳互根。合成一体。故宜和缓。且着衣者。又隐示以弗宽衣。弗解带也。钵者法器。平日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此际掌握阴阳。操纵由我。持钵者。即阴符所谓宇宙在手也。又即丹经太极把柄也。且着衣持钵更有二意。一以示人宜安服食之常。不必装模做样。辟谷绝粒也。一以示人要自己努力。各人穿衣各人暖。各人吃饭各人饱。他人不能代为穿吃也。所可悯者。世有以九琴九剑为传道衣钵。捏名创造。曰开关剑。雌剑。雄剑。白虎剑。通天剑。飞翔剑。昆吾剑。闭幽剑。锁关剑。三足琴。攀桂琴。玉屏琴。春花琴。泰卦琴。天梯琴。遮羞琴。卧云琴。桃花琴。外有通关剑。无孔笛。龙衣式。种种名目。并举八仙与诸仙手中物。以为证据。得者如获至宝。虽遇名师。牢不可破。盖人犹明珠。以私欲邪曲蔽之。如明珠裹以沙泥。尚易洗涤。以是似而非障之。犹明珠饰以金银。最难解脱。岂知九琴九剑。示人行九转工夫。剑者。慧剑神剑也。从佥。众也。从刂。利刃也。言此剑众人皆有。常人以此剑杀其身。圣人以此剑超其凡。琴者。调和之意。黄庭经云。琴心三叠舞胎仙。琴从二王。王者。心君也。二王者。行道时有心心相印口诀也。从今。是与今人心心相印。非与古人相印也。若以金银或木器制为琴剑。谓之衣钵。其诬仙佛也实甚。况吾门教外别传之旨。原是不二法门。三教同此道。即同此法。昔孔圣传曾子。老子传关尹。有何衣钵。良以性与天道。非其人难闻。故丹经多譬语。如悟真云。先把乾坤为鼎器。纯阳白句章云。绝不用器械。颠倒法乾坤。业已明说。奈何人多昧昧也。但传道有三等。上等生知安行。中等学知利行。下等困知勉行。凡传上等中等最简要。所谓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也。传下等。甚繁难。则有符箓符节为凭。始得洞悉大药秘要。非忠孝廉节之士。积诚感格。天仙亲授。不能得传。得了符箓。方可行小周天。得了符节。方可行大周天。不然。纵遇名师。指明阴阳。只可服后天以延年。尚宜勤修功善。敬待天缘。若勉强行诀。必有百般魔障以败其道。故曰。若无功行难消受。动有群魔作障缘。惑于衣钵者。应恍然悟矣。入舍卫大城。即深入乎仁义巢穴也。儒曰。仁义兼赅。道曰。金木交并。乞食。求先天炁也。即坛经所谓有情来下种。又即所谓往北接度也。于其城中者。此间有一条正大光明之路。不偏不倚也。次第乞已。即所谓二候采牟尼。四候有妙用。六候别神功也。始则乘彼真阳之动。进火采取。用真息往来。山泽通气。或十息。数十息。以艮山形倒为准。即达摩折芦渡江诀也。为一候。由是牟尼归炉。绵绵若存。即世尊龙宫说法诀也。为一候。是谓二候采牟尼。由是逆转恒河。柔运遭溪。行世尊芦芽穿膝诀。升上鹫岭。盘旋须弥。行世尊鹊巢于顶诀。为一候。法双目。塞息窍。降金桥。下重楼。往南华世界。入佛光宝殿。为一候。当得药时。是德临门。神稍驰则失。全凭救苦观音。静摄严密。属卯沐浴。为一候。当合丹时。是刑临门。神稍倦则丹散。全凭士德大王。镇定安闲。属酉沐浴。为一候。是谓四候有妙用。合前二候为六候。别神功者。子午卯酉。界限分别明晰也。细微窍妙。尚待口传。饭食讫。收衣钵。服食先天已毕。收归黄庭神室。而安禅定也。洗足已。此时宜洗涤坤元。不必沾染。盖足方向地。不曰坤而曰足者。又示火候足时。休再行火候以伤丹也。敷座而坐。兀坐静养。所谓坐忘言。更待时。辐辏循环终复始也。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   时。随时也。长老。齿德出众也。须菩提虽是请经弟子。亦是寓意。须字从彡。象精气神自右还左也。从页。头也。象干首之圆。又合之系婺女星名。天之少府。又须。需也。不特佛门所急需。亦道家儒家所急需也。菩提。树名也。出麾伽陀国。其树形方。象地道也。且月月开花。花极严肃。得服食法者。食之益人精神。不得其法者。食之立死。此吾门楞严华严所由作也。又菩。普。提。拔也。能证菩提果。便能普度群生。拔出苦海也。在大众中。言道不远人之意。即从座起。向莲花台而起也。偏袒右肩。示人不可左道惑众。又要担得起也。右膝着地。示人于坤宫用工时。宜脚踏实地。又要放得下也。合掌。隐示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恭敬。宜严肃谨慎也。而白佛言。请佛口诀也。希有。世所罕有。盖民可使由。不可使知。所谓知我者希。则我贵也。如来者。真阳有所从来。来从二人。又从木。即河洛三八之木。在五常属仁。仁为心之德。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且一切众生。皆系如来一脉发派。修道者必要见了如来。方为返本还元。何也。天地初开时。日月无光。人物难生。如来因放一道金光。遍照三千世界。诸佛诸仙随放宝光。助如来舍利光。由是天地光明。人物始生。是众生皆自如来而来。众生既自如来而来。即众生皆有如来光明之性。然众生虽有如来之性。每因肆情纵欲。失其如来光明之性。于此而欲复其如来光明之性。不得不向西天兑宫取彼妙经。而如来光明之性始可复。盖如来所居者兑卦。兑悦也。万物皆以得兑而欢悦也。于五行为成器之金。于四时为万宝告成之秋。故为极乐世界。合八卦而论。老君属干。万物之父。王母属坤。万物之母。孔圣属坎。五行之首。万物赖以润泽。劳卦也。观音属离。万物赖以普照。王少阳属艮。艮为生门。又为鬼户。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东华大帝属震。万物所从出。一切神将与忠孝神仙属巽。巽。入也。常入世以纠察善恶。其德大者。并鉴察仙佛与诸神。故难安闲。俱逊西天。盖西天属兑。犹未字处女。所以清净无为。极乐无比也。然卦虽有八。实统体一太极。太极原无极。即八卦中宫也。证果卦位虽异。得果皆由于中。儒曰执中。道曰黄庭。释曰净土。凡向西天取经者。皆凭中宫立极。故曰中中复中。万物从此出。直与上天通。中者虚无窍也。稍有嗜欲则闭。稍有放驰则散。收心不紧。不能活活泼泼。窍亦塞。盖至清至虚。不染一尘也。此窍在人身中。前对脐。后对命门。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取。炁至乃现。机息仍灭。故曰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炁穴。中有坎离精。天与地相去八万四千里。心与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一寸二分。名方寸地。上至心三寸六分。下至肾三寸六分。即道心也。非血肉心可比。血肉心属火。后天五行之一。何以能统先天五行。惟此道心。神妙无穷。虽仅方寸。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人能常常存神于道心中。便如果之有仁。内含无限生意。论语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丹经云。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有了这个。方可言那个。那个这个。总须合成一个。造到如来之不生不灭。才算天地有坏。这个不坏。然亦有了道不得见如来者。只知炼神还虚。不知炼虚合道。更有一层无上工夫。其浩然真炁。虽已充塞两间。填满三千世界。得与诸仙圣真相见。未能充满西天极乐世界。是我之真炁尚有缺陷。更要涵养神光。寂之又寂。寂无所寂。使身中九大窍之神光。与八万四千小窍神光。一化成舍利光。如百千亿万杲日。光明无比。凡天地人物鬼神仙佛圣贤。一齐并现于我舍利光中。久之而亿万无量舍利光。与如来亿万无量舍利光合为一体。自从开辟与如来分别。今始见面。至此才算真正返本还元。但人欲见如来而如来仍在日用伦常中。修道者既获执中心法。凡纲常伦纪。一一从中宫至诚做出。欲修如来法身。自有圣师传度。即或未遇圣师而死。伦常果做到极处。必有仙佛。赐以神丹。摄魂魄于斗牛宫。仍然混合阴阳以了大道。成其金刚不坏。而万劫长存。是生固得见如来。死亦得见如来也。善护念诸菩萨。有微妙心印。使人妄念全消。同归正念也。菩。普也。萨。济也。不曰菩提。而曰菩萨者。佛法虽普度众生。而波罗密妙经。家家皆有。萨字从草。花草之象。从阜。坤土之凸处。从产。所谓产在坤种在干也。善付嘱诸菩萨。圣圣相传。有密谛口诀也。善男子善女人者。两两相对。盖必性命双修。不拘男女。始可成佛也。阿。护也。耨。即圣所谓芸田。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阿耨。阿护其心。将己之心田。常常用耨功。使后天识神之妄念私欲念杂念。如耘苗然。根株渐渐拔尽。而老子所谓为道日损也。损之久。而先天真种自生。多罗。言耨功宜多方。大有包罗。三藐。即三田。何谓藐。茈草也。何以染紫。像丹田本色。三菩提。言阿耨多罗以修三田。三田皆可成菩提。三田。在佛门。一曰毘卢舍。次曰卢次那。三曰释迦。在人为三元。在天为三清。然名虽有三。而实一气相联。故曰一炁化三清。心者。天君也。乃一人身之主。发此菩提心者。便是道心矣。云何应住者。欲求其常应常静也。云何降伏其心者。盖欲求其心之降龙伏虎也。佛言善哉善哉者。盖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为善。深嘉之也。须菩提者。呼其名以告之。正欲人人成佛。有发聋振聩之意。如汝所说云云。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者。正为天下后世人说也。善男子善女人发此道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者。当于真阳发动时住。于真阳发动时降伏也。盖平日操存。虽极纯熟。究未知临时果能降伏否也。故必于此时能住能降伏。方算工夫也。唯然者。心领神会也。愿乐欲闻者。愿闻此性与天道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注   佛告者。即告先天炁发生之候。有符节为印信也。须菩提。诸菩萨者。显示以提携普济之意。后仿此。摩诃萨。何谓之摩。即易经刚柔相摩。乐记阴阳相摩之道也。诃。可言也。此道虽可明言以济人。究竟有不可尽言者。故以诃字隐括之。以示可言而不可言之意。而其真正机关。亦不过于真阳发动时。能降伏其心而已。然此一阴一阳之道。无人不具。无物不有。故凡一切胎卵湿化之物类。与一切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天上地下之人。我皆能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无余。至极无加。涅盘。不生不灭。又涅者。污染之意。言修道者难以在尘出尘。在欲出欲。苟非平日心性。炼得极清净。极纯熟。极虚灵。极镇定。难以涅而不缁也。盘者。洗涤之物。言人在五浊世界中。当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也。故曰吾之修行。实于五浊世界中得之。非仅寂灭孤修也。灭度者。盖五蕴界中。乃有轮回之果。而一真体上。原无生灭之门。人能寂灭情缘。以修此大道。自能灭而不灭。将群生一齐度上大罗也。然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我心实无众生灭度之心。何以故。盖我心直与太虚同体。无一切人我众生寿者相也。凡心有此相者。其心即着于贪嗔痴爱。必不能尽性至命以成此大道。尚得谓之菩萨乎。无我相。穷理尽性。本来面目是虚空。不灭不生在此中。真我无形安有相。返观照见主人翁。无声无臭合中庸。性海澄清见道宗。不染一尘登极乐。莲花世界住心胸。无人相。以至于命。色身至宝原无色。对坐忘形见性真。合彼虚空成一体。方知无主也无宾。人字阴阳混合成。像形会意两边撑。先天交媾本无质。元炁絪缊返太清。无众生相。天地位。万物育。普驾慈航度众生。圣贤仙佛本同情。无心成化合天地。直上云霄白玉京。慈云法雨遍乾坤。沾被群生不见恩。悲悯常存心不动。闲临止水悟渊深。无寿者相。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长明不灭牟尼珠。明照诸天造化炉。倘执形骇留迹象。寿同天地一愚夫。延年住世千余年。彭祖当年采后天。御女而亡天所谴。来生方悟有金仙。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   复次者。言人当反复其道。非仅一二次毕功也。凡呼须菩提者。示人振顿精神之意。后仿此。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者。此乃行道之要着。真如之密谛。此布施。乃法中之布施。非财中之布施。行此布施。即运汞迎铅之意。平日固要认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此时更要万虑皆空。一尘不染。方能成此大道。而享布施之福德。所谓不住色布施者此也。声者。此时太音声希。任他雷翻地震。我止稳守元神。寂然不动也。香者。此时万有无一臭。任他生香活色。十分蕙浓。皆是凡境之假香。我止守我脏腑中五分真香。方能向众香国中去来。毫不动心也。味者。此时玄酒味淡。任他百般珍羞罗列。我止守我道味之淡。不羡世味之浓。方能成此大道。赴蟠桃大会。而享天厨仙脯也。触者。任他魔障百般触动。我心皆如如不动。方能斩退群魔。使魔化为护法之神。而终受魔王之保举也。法者。用法而不可为法所拘也。如是方为不住声音香味触法布施。再言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者。重言以叮咛之。示人防危虑险。平日早将心性炼定。自然对景忘情也。何以故。若菩萨果能不住相布施。便能修成大道。历万劫以长存。超三界而无碍。不为阴阳五行六气之所拘束。其福德真不可思量也。然所谓不住相布施。福德无量者。亦自有心法。因又呼须菩提。曰。修道者以虚空为祖宗。彼东方虚空。无声无臭。广大无边。有可思量否。须菩提直应之曰。不也。是不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而福德方能历劫不朽。而其无世尊。故又称曰世尊。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皆然。而须菩提亦重言直应以决之曰。修道者平日炼性。可不以虚空为祖宗。而甘于任相。以为天地不肖之子孙乎。噫。人不能尽其心。空其心。是着于有形有象之假合。而不知太虚非虚。太空非空之实相也。夫十二万年。天地尚有坏期者。以其有形质也。惟此虚空之实相。为无极之真境。无可坏处。人果能以虚空为祖宗。炼此真心。同于虚空。自然不生不灭。而成其为金刚不坏之法身。故曰。天地坏时我不坏。佛因再呼须菩提。曰。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盖此福德。亦如虚空之无极无边际也。且又呼须菩提曰。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所谓不住之住。无定之定。但能如此修持。立地希圣希天。成仙成佛。别无他法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   诸相俱不可着。而身相岂可着乎。盖身相者。亦四大之假合。如来自有法身。谓之真相。佛故以此问之。示人不可认假以为真也。须菩提直决其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是不认假为真矣。佛又呼其名重告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假合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盖能穷理尽性。思索会悟。至此境界。则视极美极艳之女色。皆以彼身为暂时之虚妄视之。安能着相以动其心乎。噫。凡天下之有形有色者。虽坚如金银铜铁。终有坏时。所谓饶经千万劫。终是落空亡也。况身之暂时妖艳。人可不看得空亡乎。既知其假。正好借假修真。人奈何欲动情胜。不以道心化其人心也。噫。人欲借假修真。非见诸相非相。断难成佛。而得见如来之实相。佛不惮再三叮咛。是望三教中之有志希圣希天。成仙成佛者。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   须菩提白佛言者。恐人无实信之心。道法失传也。再呼世尊者。人当着眼。其中寓意。前已注明。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者。正欲人人皆实信以成佛也。佛因告须菩提莫作是说者。益示人不必疑虑。心灯接续。代有传人也。何也。道不绝于人间。天下不可历一时无承接道统之人。如来灭后者。法身不坏。色身暂灭也。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所谓心传遥接也。诸恶莫作。便是持戒。众善奉行。自能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者。知持戒有法。修福皆真。而勇猛精进以修之也。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者。盖大道至尊至贵。百千万劫难以遭遇。能生信心而勇猛精进以修之。便能万劫长存。成其金刚不坏。于十二万年后。天地重开重辟时。佛以大道助其开辟。所谓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也。噫。此善根如是其大。其种之也。岂容易乎。然不但持戒修行之人。福德甚大。即众生中。闻是章句。间有一念生净信者。便是道心发现。因呼须菩提。曰。众生有此一念净信者。便与如来之道心相合。而如来无不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即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已把色身看得虚假。直欲体道心以求法身。而此一念信心。已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由此扩充。不难修成佛果。何以故。是诸众生其心若着于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而当堕落于苦海中。生生死死。百般苦恼。沉溺难返也。何以故。其心若着我人众生寿者。虽有法亦必拘执而不能神明变化。势必取非法者为法。则法皆非法矣。是故勤修道心者。固不应取法。亦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难舍。何况非法。噫。渡河须用筏。到岸便离船。凡下学生净信心者。务要将心田常时洒扫。久久纯熟。自然与太虚一体。而法身可成矣。但凡生净信心者。宜敬家中活佛。不必远求西天。吾尝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十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饭亲千亿。不如饭一学佛。盖愿成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何况自家净信大道。早为将成。以度其二亲与九祖乎。故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事二亲。二亲最神。真是活佛。佛平日言辞亲出家求道。人多错解。盖辞亲者也。出就外传。诚求大道。即出必告。返必面之意。且即游必有方之意。出家者。在家出家。善身在家中。而心不为家所累。实出乎家之外也。吾曾生八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何尝出家。至于今之僧道。特佛所设之方便法门耳。然既已出家。即当守清规以收放心。日将此经朝夕虔念。求其超度父母。父母尚在者。求其康强寿考。念经时。将父母祝毕。即祝一切幽魂滞魄。与一切姝魔邪魅。并一切飞潜动植之物。一齐度化。果能如此意持。不惟赦其前生罪过。并可为来世种一入道之根基。盖佛门原未有一世修成者。是以须陀洹必七死七生。方得成罗汉果。斯陀含一上一还。始证罗汉果。惟阿那含寿终。灵魂上于九天。即得罗汉果。由罗汉果再修再炼。方得成佛。而今则不然。乃大道显扬之会。汝等僧道。果能玩味吾之经典。依吾之所注行持。朝夕不懈。明心见性。又多积功行于人世。亦能一世修成。吾今统摄纠察功过者。三千余人。时常巡游。祇要汝等果能守清规。奋志苦修。诚求大道。而又功德过人者。吾即命人度其现在之身。给尔丹缘。立地成佛。是言也。为僧道勖。并为儒门之诸生勖也。汝等勿负吾之苦心。尔等众生。亦当生净信实心。毋生疑注。以修自家福德。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   因法相不可着之义。再呼须菩提曰。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盖大道无形。虽有所得。而实无所得。虽有所说法。而实无可说。实欲人之明心见性。不着于相也。须菩提直应之曰。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深解道之真体。无相可以执着也。昔有沙门问佛曰。以何缘得道。如何知宿命。佛应之曰。道无形相。空知无益。要当坚志笃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而知宿命矣。闻者欣然以去。须菩提又言。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者。盖真空不空。大法忘法。空到妙处。法亦是空。法到妙时。空即是法。如月印万川。处处皆圆。又何有定。又何可说。此又须菩提深知大道作用。虽系不二法门。而入道之基。在人自悟。故如来亦无定法可说。惟在因材而教。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其不可取者。以其为非法也。其不可说者。以其为非非法也。非法则出大法之外。而为中下小乘。非非法则传妙法之神。便为至尊无上。六通四辟。空空洞洞。无可捉摸。所以者何。一切希贤希圣者。皆以无为法。是岂果无法者。无如百姓日用不知耳。悲夫。大法自在眼前。真传须由口授。所谓法从空处得。道自妙中来。玉女勤施药。金夫可结胎者。此真法也。彼以无为法。遂致上乘下乘之有差别者。可不勉哉。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   须菩提。于意云何者。此乃呼其名。以示用七宝布施者。福德固多。终不如以此经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解说。而修性分中之福德也。而须菩提答言甚多。亦非谓七宝布施无功也。特难得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为布施耳。然须菩提即转言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是所谓多者。究竟非多也。无论不能得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也。即能如愿相偿。亦不过布施之德而已。其福德虽多。与自家心性何与。吾尝言何者为善。惟行道善。何者最大。惟志与道合始大。吾故曰。若有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布施也。四句偈。即无我人众生寿相之四句。何以其福胜彼布施也。因呼须菩提以示之曰。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噫。此经乃度人无量之真经也。人欲取此妙经。非受持四句偈。无由行其法。然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全在自家认得一卷无字真经。而此无字真经。即是仙佛之阶梯。人固要求口传心授之法。而要非空得其法。便能了事。盖真经有实事可凭。务要躬行实践。非徒徒口说而已也。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注   此言修行者。当以无念为宗。在悟最上乘者。固当如是。而其修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亦不可有得果之念。方能证果也。盖人怀爱欲之念。必不能见性。不能见性。即不能见道。不能见道。便与道相远矣。佛因问须菩提曰。于意云何。初果之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直应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何以名为入流。而无所入。盖最易惹人动念者。莫如六尘。而六尘之色声香味触法。皆缘人之有念而入。设须陀洹炼性时。若作一得果之念。则色声香味触法。皆得入于念虑之间。势必堕入六尘魔障矣。尚能得果乎。故所谓须陀洹者。并此得须陀洹之念头。亦当忘之。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为须陀洹。何以谓之须陀洹。陀。沙沱也。初入道者。其精易走。其汞难定。稍有触动。即如沙沱之易奔倒也。洹。泥洹。即涅盘也。盖以沙陀而入于涅盘中。容易溃散。难以返还也。故谓之须陀洹。以示初入道者。不可不自知警惕也。须者。言虽有此可需根基。犹如陶人制器。仅将泥坯做成。不但未经火工煅炼。并未将泥坯晒干也。初入道门者。可不栗栗危惧。善为清心寡欲。以保真精乎。进此则为斯陀含。斯陀含者。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一往来。即静坐孤修之收摄阳气也。其法以阳气发动时。用神光返照于黄庭。以收回之。其阳气发动。势将下坠。即往也。其阳气收回。使坠者不坠。即来也。然虽有往来。而日月并未合明。非若性命双修者。有日往月来之实功。故虽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含者前此如沙沱之易溃者。今已收摄而含容之。比须沱洹稍为较稳。故炼性时。亦不可存此得果之念。方能得斯沱含也。进此又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其精气已守得定。但不能运汞迎铅耳。阿者阿护也。那者彼家也。即坤宫也。含者。可以含容精气。不使走泄。而莫由得彼真阳之来。故名为不来。然虽不能得彼之来。而温温文火。可以暖焕。亦可稍为添精补水。而实无不来也。然亦不可有得果之念。方能得阿那含也。进此便是阿罗汉。汉者。天汉。罗者。大罗也。斯时地下海水。直与天汉相通。大能包罗。方是大道之实功。佛故同须菩提曰。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否。道字从首。先天炁也。又从辵。乍行乍止之象。盖修行至此。方离小乘而入大乘之门。而须菩提直应之曰。阿罗汉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实足以败道矣。须菩提又称颂世尊者。盖罗汉之果。与佛不远也。即现身以说法。曰。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盖吾之许彼者。原以其无一毫念虑也。无诤者。口不妄言。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三昧二出中。皆由闇然日章之真火也。昧字左从日。平日走失之日精。已还于天地。右从未。未属羊。乃兑宫也。言日精已得兑宫之月华也。至此方为日月合明。然虽日月已合明。惟自己一人独知独见。而他人究不能知不能见。三田皆如是。故曰三昧。第一离欲阿罗汉。此时在欲出欲。不愧人间大丈夫。人世最为希有。故谓之第一阿罗汉。然行功之时。究未尝有此罗汉果之念。若有此念。则易入贪嗔痴爱之魔。实足以败道。安能得此罗汉果乎。须菩提自言。当日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而佛当日亦不称许他。是乐阿兰那行者也。阿兰那行者。先天炁业已充足。犹采花者已得王者之香。可以游行自在也。人当初接命时。当出污泥而不染。其所采之花。若水中采莲。须驾舟以采之。每多危险。故以莲花比接命之始。而接命既成后。其所采之花。已归于主人。犹兰为花中之王。兰生于幽谷。其采之也极平稳。而无危险。故以兰花比接命之终。佛当日之称许。须菩提。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盖须菩提得佛心传口授。而彼当功行未圆时。毫无妄想行功之念。以自折其入道之福。是诚心乐道。勇往行道。而不敢躐等者。故曰是乐阿兰那行。噫。今之一知半解者。便妄想天缘。急于行功。是诚自损其福德。自败其道基也。可不悲哉。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   得果之心。既不可有。修行者。可以一身清净矣。然此心亦最难洗涤净尽。吾因又告须菩提曰。于意云何。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夫然灯佛。吾所受记之师。是应有所得矣。而须菩提言实无所得。则得果之心。真一扫而空矣。吾师心性光明。如点然之琉璃宝灯。故曰然灯。但此性人人各具。即人人各有心灯。虽有传灯之法。而究无可得之法。庄端庄严。威严。佛土。黄庭中之真土。言人修此真土。须要端庄其外。威严其中。乃能筑就此基。而使之不坏。然此真土。乃无形之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已虽庄严于外。要必使人之和悦相亲。而土乃不溃。已虽威严其中。要必使人之柔顺以从。而土乃不崩。庄严之中。仍具虚无混合之体。空灵活泼之机。是庄严而实非庄严。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皆应如是生清净心。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净。能生其清。能生其净。自然不染六尘。可以庄严而非庄严矣。生。是自然发生之意。示以生清净之法。每日间无论行住坐卧。常默太虚。清光明亮。凝神返照。存于黄庭。始则止存在内。久之则无内无外。无边际。无方体。自然心灯朗照。放大光明。而照彻三千大千世界矣。当其始。其内视也。如石火之点烁。其继如电光之飞扬。行之久久。则有星光发现。又进之而周天之星光毕现。盖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段骨节。人能清心寡欲。积精累气。而周身骨节之精气。自凝结而成周天之星光。佛于腊月八日。覩明星而悟道者。此也。噫。清净之心。时时生发。而干之大生。坤之广生者。即寓其中。无论静专动直。静翕动辟。皆可操纵由我矣。然人心之不能清净者。皆缘六尘扰之也。而我能一念不起。灵台无物。空空洞洞。虚虚灵灵。即六尘中之第一色字。先已看得空。识得破。无所住于心。而声与香味触法。皆能无所住于心矣。夫住者。居住也。既曰住。则必有所依傍。而始能住。我心既已空洞无物。与太虚之清光明亮一般。而六尘之贼我害我者。从何处生根寄足。故凡修行者。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者。即生其清净之心也。清净既生。则凡不清不净之足以贼我害我者。无不一齐死。若是谓之六尘死。六尘既死。而一心之清净愈生。清净愈生。而干之大生。与坤之广生。直与吾之本命元神。合为一体。有不万劫长存者乎。凡若此者。皆是修法身也。吾因呼须菩提曰。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其身可算大否。须菩提直以为甚大。而以非身应之。所谓色身之虚妄也。夫须弥山为天下山中之王。亦可谓其大矣。而色身虽有如是之大。终是假合。法身则不然。其大足以包乎六合之外。其细足以透乎针锋之微。步日月而无影。贯金石而无声。是诚神化无方者。其视色身之大果何如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注   天下山之高。惟有须弥。而河之大。莫如恒河。恒河之广。周四十里。其流之长可知矣。其中之沙。可谓极其多矣。而以一沙化成一恒河。一恒河各具此现在恒河之沙。其恒河已属无量数。何论其沙。此中隐寓一化为万。万化为一之理。人能如此。精修法身。则百千万亿化身。一真之体仍然如此。而变化无穷。一恒河之沙。固不足以拟之。即恒河沙所化之恒河。众恒河所具之恒河沙。亦不足以量之也。若不自修法身。即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恒河沙。所化恒河沙之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以为修百千万亿化身者。一一布施。护法助道。终不若自家积德累功。于此经中受师传。而行持四句等。为他人解说。其道德。更胜于七宝满恒河沙。所化恒河沙之无数世界布施护法助道也。止修世间之福德。则非出世之福德。即以满恒河沙所化之恒河沙数。七宝遍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终属有限之福德。吾之实言以告须菩提者。正望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并为他人说。度己度人。以修胜于恒河沙所化之恒河沙数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是说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   复次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随说是经。着手成春也。乃至四句偈等。于人我众生寿者等相。一毫不着也。世间。住世之人也。天人。世外之人也。阿修罗。败道之魔王也。魔王何以谓之阿修罗。盖彼虽属败道之魔。而我之心性清净。功行崇高。彼无从而败之。则败道之魔。反化为护法之神。故谓之阿修罗。言护持修行之人。而上大罗也。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者。所以尊经也。此经最神。全处固属变化无穷。偏处亦是阴阳莫测。何况有人受持读诵。囊括全经乎。受持则能拘魂执魄。魂之升而飞扬者。不使之飞。魄之降而坠下者。不使之坠。读诵则能穷理尽性。理之玄妙难明者。能使之明。性之杳冥难见者。能使之见。而是人之所成就。真为第一希有之法也。不曰道。不曰福德。不曰功德。而曰法者。盖此道虽无法可说。而口传心授。要自有无法之法。前所谓非法非非法者此也。人能受持读诵。吾乃鉴其精诚。未有不授以无法之法。而了此大道。以全其金刚不坏之法身也。何也。盖此经虽是有文之经。而其中暗藏无字真经。故凡经典所在之处。即为佛之所在。而奉持读诵之人。即是尊重弟子。与须菩提诸菩萨一般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   此尔时者。先天中之先天。发动于彼家也。须菩提知此时不可失。因请命于佛。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盖深知此经。为天上至宝。不可忽略错过也。佛告之也。是经宜名金刚般若波罗。示人以顾名思义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所谓如猫捕鼠。如兔见鹰。正在此时。何也。是经虽有般若波罗密之名。而却是尽性至命之实事。故所说般若波罗密。却非般若波罗密。特假借名之为般若波罗密耳。经既如此。试问如来有所说法否。而须菩提直以为无所说。何也。盖说法。止说其尽性至命之虚理。不能说其尽性至命之实事。以此经乃天机密秘。苟非其人。不可得而闻也。盖此经中藏有无字真经。欲闻此无字真经。必先割舍六尘。而六尘之在天地。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中之微尘。遍满世界。试问可谓多否。而须菩提直以为多。佛因告之曰。诸微尘固多。其体浮游无定。且微尘之遍满世界。以其能着于世界之中。有所依附耳。岂知十二万年。大劫到时。世界且坏。何论微尘。故如来以诸微尘。皆算不得微尘。故强名之曰微尘。如来以诸世界。皆算不得世界。故强名之曰世界。人能穷理至此。则万有皆空。何有于世界。何有于世界之微尘。而又何有于吾心之六尘。尘心既无。而又何有于人我众生寿者之相。若着于相。试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夫三十二相。在世人看来。亦可谓之福德相矣。究竟可算得实相否。而须菩提直应之曰。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三十二相。即是假合之非相。故强名之曰三十二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知精修实相。徒以恒河沙数舍身授命。以布施之。其获福非不多也。总不若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度己度人。其获福尤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能。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   再言尔时者。示人郑重也。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斯时乃打破千古疑团。独坚一念净信。而环顾群生沉沦苦海。生生死死。无有了期。不禁涕泗滂沱。泪如雨下。而向佛言。真是希有世尊。说如此甚深经典。弟子自从学道以来。已开智能。已有慧眼。究竟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今既闻之。固能修成金刚不坏之法身。而世人倘有得闻是经。能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有不脱离苦海。而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乎。然虽生实相。实与太虚同体。则实而仍虚。惟其至虚。便虚而不虚。是故如来说名实相。须菩提。又以我一时得闻如是经典。固易信解受持。而来世五百岁后之众生。能闻是经。是人即为第一希有。是诚所谓百千万劫难遭遇也。何以是人。即为第一希有。此人已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是知诸相皆假。而为非相矣。能待诸相看得假。便能借假修真而成仙成佛。须菩提业已见及于此。佛因迎机以示之曰。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便是决烈汉。便是大丈夫。而是人岂不甚为希有乎。夫此经乃日用之常道。闻者何以多惊。盖众人皆知有死。而不知于死中求生。此经乃长生不老之经。得之者便能不生不灭。故闻者多惊。而何以多怖多畏。盖此事虽是常道。实属中庸。非不可能。是以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不知不能。是以黄帝必问于广成。孔圣必问于老子。皆求此妙窍之无字真经也。而此无字真经。虽已闻知。而未能穷理尽性。亦断不能行持。若强为行之。则欲保性命。而反有性命之忧。其凶险有不可胜言者。是以凡夫闻之。鲜不畏怖也。何以故。行持此经。原在苦海之洪波中取宝。其包罗最为秘密。故谓之第一波罗密。然所谓第一波罗密者。非真是海中之波罗密。乃人身无闻无见之波罗密也。故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为第一波罗密。且行持此经者。知其雄。当守其雌。妙在以柔克刚。故为忍辱波罗密。而此忍辱。又非寻常外面着想之忍辱。乃尔室漏中。不覩不闻之忍辱。故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此事毫不可着于迹相。非大英雄大豪杰难以行持。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歌者极乐国。即舍卫大城中乞食处也。利者。慧剑锋利也。王者心君也。割截身体者。大药熏蒸。换骨脱胎也。此时浑身如刀割相似。故谓割截身体。节节支解也。此时浑身如炒豆爆作也。任你十分大英雄大豪杰。到此时亦鲜有主张。我于此时毫无嗔恨。以其我平日原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也。盖稍生嗔恨。则元神即从此溃散。而性命亦丢矣。噫。所谓这回大死今方活者此也。可知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之工夫。乃彻始彻终之第一吃紧。而此时更为吃紧也。我之了道如此。又念过去五百世后。凡作忍仙人。皆当如是。不着迹相以修。是故凡欲为须菩提。又诸菩萨者。皆应离一切相。发阿耨三藐三菩提心者。第一不应住色生心。所谓忍色以固阳关也。不应住香味触法生心者。斩绝群魔也。应生无所住心者。所谓心死神活也。盖人心有住。则有一分后天。而先天即无可住之地矣。是故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方能招摄先天之炁。然菩萨所以修持而先度己者。正欲广济众生也。凡为利益一切众生。故皆应如是不住色布施。故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何也。以其为假合之虚妄也。佛因呼须菩提曰。如来所说是真实之语。如心之语。不欺诳之语。不怪异之语。知此。方知如来所得之法。无实无虚。盖以非法非非法。修成法身。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不可谓之实。不可谓之虚。虚而不虚。实而不实。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变化难测。须菩提。当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入闇室。一无所见。反此。便如人有目。光明四照。种种色皆见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而一念之道心。便入于如来之慧眼。悉知悉见。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特患有着相而不化其人心。以纯乎道心耳。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疑。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能成就不可思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是为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   前言七宝满世界。与恒河沙数世界。与恒河沙数等身命布施。犹未推到极处。此言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可谓推其极矣。盖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是泛泛布施。救难济急之类是也。以其宝满恒河沙数。以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是切要布施。疏财仗义之外护也。十三分言恒河沙等身布施。乃同心壹志之人。神气相交。以为布施。更觉切要。即内伴侣也。此分言初中后。更加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初日分。炼精化气之功也。中日分。炼气化神之功也。后日分。炼神还虚之功也。等身布施。即两体对坐。二景现前时。行波罗密功之实事也。刚人行波罗密之功。则赖柔人等身布施。柔人行波罗密之功。则赖刚人等身布施。等。平等之人也。身。平等之色身也。布施者。铅投汞合。两两相济也。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助人成道。其福德原无量也。但助人成道。固是美事。自己修成更为美事。故有善男子善女人。无量百千万亿劫。等身布施。以助人成道。终不若闻此波罗密之经典。信心而不悖逆。性命双修以了大道。其福德胜彼之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也。信心者。冥冥中有信得之最真。而心无狐疑也。不逆者。不敢悖逆师传也。写书者。道成后将所得笔之于书。以传此妙经也。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者。书写平日所受于师。以为行持读诵者。为修士讲解详说也。再呼须菩提。以要言之者。示授受之际。虽宜解说。但宜要言不烦也。是经有不可思议称量。无边功德者。要言不烦之中。度人无量也。是经之传。本于如来。而如来何以说此波罗妙经哉。着为发大乘与最上乘者说。故天人神鬼。飞潜动植。一齐普度。人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是与大乘与最上乘之法自任。便与如来合为一人。而如来有不悉知悉见者乎。何为大乘。大者。九转大还丹也。即易经六十四卦之全功。乘。即干卦时乘六龙之意。盖乘者骑也。即行波罗密功时。用易卦震兑坎离之交也。而交时之坎兑。有似乘龙之象。故谓之乘。大乘者。包上乘最上乘。而名之也。盖佛法有五乘。初曰下乘。次曰。小乘。次曰。中乘。次曰上乘。次曰最上乘。犹仙之有品也。上乘者上于中乘也。中乘者行波罗密功。至中乘而止。未至于上乘也。上乘则做完波罗密之功。六十四卦火候已毕。不用乘龙之功。止行河图五行。生克之自然造化也。惟其无乘。故名上乘。最上乘者。乃大易杂卦传之工夫。即行波罗密。炼成金刚不坏。用敷座之功。使之形神俱妙。打破虚空也。小乘者。小于中乘也。下乘者。下于中乘也。只行潜龙之功。皆未得乘龙之法也。既未得乘龙之法。而亦以乘名之者。以孤修即种双修之根也。然人多因循。不能勇猛精进。难于臻于大乘与最上乘。惟此经则专为发大乘愿力者说。与最上乘者说。故凡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者。便成就不可称量思议。无有边际功德。即为荷担如来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岂乐下乘小乘中乘之小法者哉。若乐小法者。便着我人众生寿者之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为人解说也。是以此经流传人间。在在处处。凡有此经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而此经在处。即是玲珑宝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并诸华香而散其处。诸华香。即妙法莲华经之香花也。华。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一切因缘。莫非天授。无如世之修行者。不能明心见性。而着于我人众生寿者之相。虽有鲜花妙鼎。亦必至于炉残鼎败。而一切天人阿修罗。不惟不为办供。并多设魔障以败之矣。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义。果报亦不可思议。

注   复次。即大洞经所谓千和万合。自然成真之意也。但世衰道微。而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多为人所轻贱。然所以惹人轻贱者。必是人前世罪业。应堕恶道。今受此轻贱。宿世罪业。便从此消灭。罪业既消。而功行渐深。何难得菩提之果。切莫以世人轻贱之故。便生恨悔心也。即如佛往日。曾经无量阿僧祇劫之苦。于我授说之师。然灯佛前。得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八百四千万亿者。喻易道之逆数。那由他诸佛者。喻彼家真炁之光明。悉皆供养承事者。盖彼时功行未圆。不敢行波罗密之功。以采大药。无空过者。惟炼性功而已。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以至于明心见性。以行波罗密之功。则较我前日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并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盖非知之艰。行之维艰。闻道者虚得其诀。不如行道者实践其功。相去何啻天渊也。但以此经秘密。碍难下辞。是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而功德诚难具说。我若一一具说。而闻者之心。反多狂乱。或狐疑不信。狂乱者。肆情纵欲。不知淫辞之所陷也。是诚地狱种子。狐疑不信者。招摇诽谤。实为大道之贼。吾因呼须菩提以警后世曰。是经义趣深蕴。不可思议。而果报亦安可思议哉。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   此迩时者。乃龙女献牟尼宝珠之时也。道家以此时为得玄珠。自须菩提以下。至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句。与第三分语意略同。但第三分言人当发普渡群生之心。而此分并前此发普渡群生之心。亦当浑化而忘之也。初入道者。以发大誓愿之心。自为策励。而工夫至此。凡一切平日发大誓愿之心。皆以为性分内之事。直视为固有。而丝毫不留芥蒂焉。自如来于然灯佛所至无实无虚。与第七分十四分语意略同。但七分言无有定法。尚有法在。是法尚未空也。此言实无有法。而万法皆空矣。十四分不着四相。专指布施忍辱说。此则无所不包也。自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至末句真是菩萨。与第十分相似。但十分中非大庄严非大身等语。尚是虚论其理。此则通达无我法。便真是菩萨。不难立地成佛。并举其功效也。尔时龙女敬献牟尼宝珠。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云者。盖欲叩其此时之性功。与前之性功有略同否也。佛告之曰。命功乃一时返还之事。而性功乃彻始彻终之事。且此时之性功。比前更宜入于纯粹也。凡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言当生其道心。活活泼泼。空空洞洞。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为我灭度之心。何以故。盖其心稍有芥蒂。前此虽不着于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而今未入于神化也。所以者何。盖灭度一切众生。原系性分固有之事。并非因有成法可学。陈迹可践一而始发此三藐三菩提之心也。试问须菩提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而须菩提直以为无。吾乃深美之曰。如是如是。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果有法可得。而燃灯佛即应授我以成佛之法。令我立地成佛。必不至授我以记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来世者。三十年也。释者解也。解脱一切尘缘也。迦者增长也。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魔障每随大道以增长。非有大功行不能解脱。而使群魔为之护卫也。牟尼者。即龙女所献之宝珠也。盖必得此宝珠。方算大丈夫之功成名遂也。燃灯佛与佛记如此。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夫记乃传灯之心印。成佛之口诀。既授之。而必约以三十年之后。可知全凭自家。努力功圆行满。方敢遵行所授之记。噫。实觉无有法可得也。然以为无法。而又授我以记。则其法似为实。既授我以记。而必限以三十年之后。则其法似又属虚。噫。此其机关。正要自家参详。自家勇猛。盖其法乃是无实无虚。故无有法可得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成佛之法。然所言一切法者。究非成佛之法。欲证菩提果者。慎勿以得法为可恃也。请问须菩提。名一切法者。譬如人身长大。其身可恃否。须菩提则曰。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故强名曰大身。吾因呼须菩提曰。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盖言者心之声。有是言。必有是心。故不名菩萨。何以故。菩萨之证果。实无因有成法。而始发此愿力。此所以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皆是无人我众生寿者之法。吾又呼须菩提曰。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即不能离相以度众生。亦不可名为菩萨。何以故。菩萨以大道度人。并菩萨之心俱忘。何有于外相之庄严。若菩萨通达此无我法。方算真是菩萨也。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寍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注   既得无我法之后。已证实相。非寂然无觉照也。有觉照。则真空不空。自有实见可凭。因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不。肉眼者。照彻众生形色也。且问有天眼不。天眼者。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也。且问有慧眼不。慧眼者。返观内照。常如琉璃世界。真性无一毫瑕疵也。且问有法眼不。法眼者。以大乘之法。最上乘之法。普度群生。而又万法皆空也。且问有佛眼不。佛眼者。上照三十三天现百宝之祥光。下照一十八重地狱。破九幽之黑暗也。而须菩提俱以为有。佛说有此五眼。则清虚光明之气。彻上彻下。所谓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也。天下无处不有清虚光明之气。即无处不有佛。天下无人不具清虚光明之性。即无人不有佛。而天下一切众生之心。稍有妄心。如来岂不能悉知乎。试问须菩提。恒河中之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说是沙。而以一沙化作一恒河。一恒河仍具此恒河之沙数。而以此恒河沙之恒河沙数。一一化作一佛世界。佛世界如此恒河沙数。其世界可算多不。而须菩提直以为多。佛因告须菩提曰。尔所国土中。若此恒河沙数之佛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若干种种妄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强名为心。所以然者何。盖人不可有过去之系忆心。不可有现在之游移心。不可有未来之期冀心。此三种心。皆是妄心。不可以入道。夫一切妄心。佛既能知。尔等一切真心。佛岂不能知乎。故尔等凡有一分真实无妄。佛即与尔一分性分之福德。凡有一分虚假矫饰。佛即减尔一分世分之福禄。尔等一切儒生与一切僧道。各宜勉之。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   凡一切妄心。既不可有。盖妄心不但不可以入道。即以之修布施之福德。亦不可有妄心。有妄心则预为希冀福德。是布施先着于相。其得福德也。终觉有限。试问须菩提。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否。须菩提以为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佛因告之曰。但布施时。不可着于相。而以己之福德为实。若自以为实。而修福德。如来即不说得福德多也。惟修行者虽广施阴德。遍满人间。毫无希冀福德之志。是以福德为无也。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此与第八分略同。但第八分言七宝布施。不若持经。是望人入道。不可专以布施为福德。遂不修性命。非不用布施也。此言七宝布施。稍着于相。福德有限。是言人之入道。更要保守平日不着相之心性。以行布施。方可授仙职而成佛果。以享无量福德。甚矣。性功真是彻始彻终之事也。无忽无忽。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   布施以修福德。既无妄心。而自家之身相。岂犹不能看得空乎。试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具足色身如三十二相。毫无欠缺之类。然虽具足。究系色身见也。而须菩提直以为不可见。盖知具足色身。终是落空亡也。且问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否。具足诸相。能飞行变化。地仙之类。佛之罗汉果是也。而须菩提直以为不可见。盖知具足诸相。未能炼神还虚。即不能打破虚空与太虚同体也。此与第五分十三分略同。但五分。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欲人即有相之色身。以修无相之法身。此言具足色身。是欲人即延年住世之色身。以见无极虚空之法身。十三分。言三十二相。终是假合。以此见如来。不如持经以修心性。是引人以修心性。此言三十二相。固是假合。即具足如罗汉果之飞行变化。亦未必真实。是望修最上一乘之法身也。辞同而意究不同。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   既不可以色身诸相见如来。又恐人以为为他人说法。遂足以见如来。佛因呼须菩提以示之曰。勿作是念。如来有所说法。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是不能解佛所说之义趣深蕴也。盖虽有所说法。实无法可说。因强名为说法。何也。说法者。只可说其糟粕。而成佛之真谛。实在自家心性。尔时慧命须菩提。因问未来众生生信心否。此尔时者。度同类以报德之时也。谓之慧命须菩提者。此时一齐开以大智能。使之同居洞天福地。不以众生视之也。佛又示须菩提曰。彼虽众生。而实各有佛性。彼实非众生也。然困而不学。终失其佛性之真。又不可谓彼非众生也。何以故。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强名为众生而已。盖众生一念净信。而佛性即现。果能从此扩充。勤修心性。则众生即是如来。尚得谓之众生乎。是众生之为众生。实众生之自限于众生。是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受尽无量苦恼。而如来时时接引众生。何尝以众生视众生乎。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   须菩提深解无法可说之义。因白佛言。佛之证果。不为法所拘。为无所得耶。此乃悟后信辞。非疑辞也。无者。安静虚无也。即行波罗密功时。无人我众生寿者相之真境。造到极处也。凡行功时。能安静虚无。方得先天之元炁。不然。只可得后天之谷气。故曰。此事乃安静虚无之道。并非提吸采战之术。凡住意方所。用力采取。是送性命。而非修性命也。佛言如是者。此言必待先天中之先天发动于兑宫。方是我心虚无所得之时也。重言如是者。此是大周天移炉换鼎之实功也。再呼须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者。盖性乃无中之真有。命乃有中之真无。性命双修。无与有方合而为一。少者。即八卦中之艮为少男。兑为少女。无有之上加一至字。言无与有合一之功。造到极处。则我与同类之人。皆能返老还童。超出三界之外。而如来之正法始得。法字左从水。右从去。示人只可得先天无形之气。不可得后天有形之精。全经法字皆作如是观。彼名为证果者。亦如是而已矣。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注   复次。此复次。乃证果列仙班之位次也。吾既示须菩提。以无有少法可得。但此时位登大罗。道高德重。而稍有人己高下之见。则虚空之中。不能驻足。势必仍将堕落于凡尘。而与众生同受苦恼也。因示须菩提曰。是法平等。上天陪得玉帝。下地陪得乞儿。一切胎卵湿化。皆有佛性。无有高下之分。是以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仍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等相。代天宣化。以修一切善法。善法。即如来之正法。不曰正法。而曰善法者。善。即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之意。善字上从羊。即兑宫月华也。中从廿。即河图中宫之十五。与洛书中宫之五合而为廿也。下从口。即河洛相交时。口对口。窍对窍也。以修一切善法者。用自修度己之功。度尽一切凡夫也。然所谓善法者。亦不过借此以度众生。而我心常合于虚空之无声无臭。究竟无一善法住于心中。以我之心性。已归于万有皆空。且空无所空也。故如来说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份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   真实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缘修一切善法。而善法之修。莫大于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使之同归正果。佛因示须菩提曰。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之高。夫须弥山为天下诸山之王。其高大莫可比伦也。设使此山化为三千大千世界之多。有人聚高大之七宝。与须弥山王之高相等。且高大之数。其多与三千大千相等。持此以用布施。其福德之高大应无量也。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罗密之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诵读为他人说。于前布施之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并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尤为无量福德也。盖入世之福德。终有尽期。而出世之福德。究无尽时。是所望于受持解说者。此分与八分十一分十九分相似。而意究回别。盖八分言聚宝布施。不如持说此经。是以持说为重。此言福德无量。是以福德为重。第十一分以恒河沙数喻言福德之甚多。此以须弥山极赞福德之极大。十九分重在自家以福德为无。而视福德为假。此言福德极大。重在人之受持诵读为他人解说。其意丝毫不与前意重复。人当熟玩之。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渡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渡者。若有众生如来渡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   持说之福德。极其高大。而此经之功德。真无量也。何也。以其能度一切众生也。然此经虽能度一切众生。要皆众生之自度。而与如来毫不相涉也。佛因呼须菩提曰。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一切众生。须菩提。万不可作是念也。何以故。如来不过示以日用之常道。而众生依日用之常道以修之。便能人人成佛。实属众生之自度。无有一众生为如来度者。若有一众生非自度。而为如来所度。是如来仍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如来之度人。如天之因材而笃。实无心而成化也。其栽培倾覆。皆众生之自栽自培。自倾自覆。辟如时雨之润物。朽腐者沾之。反并其朽腐。滋荣者受之。愈增其滋荣。而造化何容心焉。知造化便知如来矣。此如来之所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也。如来既无四者之相。而间或自说有我者。当知如来说有我。因指示凡夫而强说有我。以与凡夫相对耳。故如来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不知。遂以为如来有我也。然佛有佛之佛性。而凡夫亦有凡夫之佛性。故如来说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为凡夫。谁谓凡夫不可以成佛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注   佛与凡夫之性。既无圣凡之分。可知重在法身之真性。不在色相之假合矣。佛因呼须菩提曰。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而须菩提以佛性既与凡夫相同。而其身相应亦与之相同。遂疑而答曰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因示之曰。汝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取其色身庄严也。若止论色身庄严。则莫如转轮圣王之色身矣。转轮圣王。管四生六道之圣王也。如地藏王之类。彼之色身极其庄严。应与佛之长居西方。字极乐于灵山者。同一如来矣。须菩提恍然释疑曰。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尔时。是嘱咐同类者。虽居洞天福地。不可起一凡情之念。以致自家堕落也。而开示后学之意。即可于言外得之。以色见我。是不知我之见而不见也。以音声求我。是不知我之闻而不闻也。行邪道者。是凡情之念复动。不能以道心止之。尚得复见如来乎。势必仍堕于凡夫之窠臼矣。此与第五分十三分略同。但前五分十三分。系须菩提先已悟彻三十二相。不可以见如来。自言以陈于佛前。此乃佛恐须菩提执相之见。未能除得净尽。就其所有疑。而呼彼之名。以解其惑也。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注   色与声音皆不可见如来。而万法又归于空。吾又恐后人执无法之无字。而落于顽空。因呼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乃泥于有相。固不得见如来矣。汝又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又泥于无相。亦不得见如来也。盖相固属假。究竟要借假修真。相既不可滞于有。又不可沦于无。而法亦可知矣。夫万法虽空。而传灯究有秘密。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是又以无法可说之无字执着也。汝切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诸法不说断灭相。以有法为可恃。固不可。以无法为空寂。亦不可。有法而若无。无法而实有。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有有无无之中。自有玄牝之门。玄牝之门。即是天地之根。天地之根。即是波罗密之真经所在。是在人之善悟耳。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者。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   诸法既不可断灭。倘或藉此法以贪着福德。终非菩萨之心性。佛因呼须菩提曰。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此菩萨之福德。尚属有限。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忍者。含忍。一心清净。量比沧溟。德合天地。积累而至成佛。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以菩萨有作福德之事。而无至于成仙成佛。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以菩萨有作福德之事。而无受福德之心。其心丝毫不受诸福德也。须菩提应之曰。云何菩萨不受福德。佛因明告曰。菩萨所作一切福德。其心不应贪着。故说不受福德。然欲受福德。而福德反隘。不受福德。而福德多。是殆有不受之受乎。聚宝布施。福德有限。前分言之再再。俱是虚论其理。此则示后学所下手工夫。亦不可略布施而稍存悭吝也。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注   福德既不贪着。则诸相皆空矣。诸相既空。则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自然打破虚空。以太虚为体。安有来去坐卧之迹乎。即易所谓大来。进阳火之功也。去。即易所谓小往。退阴符之功也。坐。即进阳火也。行地天泰之功。宜坐以行之也。卧。即退阴符时。行天地否之功。宜卧以行之也。此皆初入道者。行波罗密之实功也。若以此视如来。是人不解佛所说如来之义。何以故。所谓如来者。浩浩荡荡。充塞两间。宇宙虚空之所在。即如来之所在。盖以真空为法身。大则包乎六合之外。超今古而莫测其始。小则入于无间之微。藏宥密而莫测其终。凡众生有一念之诚。即应念而来。其来也实无所从来。众生有一念之妄。即随念而去。其去也。亦无所从去。或来或去。众生浑不自知其来其去。不惟众生不知其来去。即如来亦并不知其有来去。既无来去。则进阳退阴。皆无所用其功。又安用夫坐卧哉。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注   既无来去坐卧。则凡夫无所捉摸。往往妄为猜测。不知内修心性。竟至入于旁门左道。其妄念不啻微尘之多。佛因譬喻以示须菩提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宁为多不。而须菩提以为甚多。谓是微尘众本非实有。若果是实有。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盖佛说微尘众。以其非微尘众。因强名微尘众。微尘众既非实有。而世界可知矣。故凡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亦非实有。是以强名为世界。若世界果是实有。则即是性命双修之一合相矣。盖世界原是假合。劫尽仍坏。岂若一合相之大道。历劫不坏乎。然道虽有一合之相。究竟是无相之相。故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强名为一合相。夫此般若波罗密之真经。无一非一合相之道。全经千言万语。皆是此一合相之实功。何以谓之一合相。盖一阴一阳之谓道。有阳无阴则为独阳。有阴无阳则为孤阴。故修道者必以阴中之真阳。合阳中之真阴。一合相者。盖合二为一也。须菩提见及于此。语及于此。噫。此经已将天机泄尽矣。吾因戒须菩提勿妄为轻说曰。所谓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轻说者也。此即是无法可说之秘密天机也。若妄为轻说。而凡夫之人。往往六根不能清净。便贪着而欲行其事。是欲修其性命。而反伤其性命也。伊谁之咎哉。此其所以不可轻说也。若以为度尽凡夫。遂不谨慎而泄漏天机。是欲度众生。而实所以成众生矣。能免于天谴乎。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注     凡夫贪着其事。反有以伤其性命。以其人我众生寿者之见未空。故贪着其事。便堕于人心之危。而魔障蜂起。人心之危者。不能安。道心之微者。何由着。佛因呼须菩提曰。倘有凡夫。不能空我人众生寿者之见。反借口于佛。亦曾说我人众生寿者之见。试问此人解我所说义否。而须菩提。直以为不解如来所说义。盖深知世尊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强名之而已。良以佛法神通广大。原系万有皆空。一尘不染也。佛因须菩提既知此意。即迎机以示之曰。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皆应空空洞洞。如是得法以致其知。如是行法以扩其见。如是传法以启其信解。用法而不存知法相。故凡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为法相。通经屡言四相不可着。第三分。令初入道者。除去四相。方可入道。是除去色界中之四相。十七分示学道者。于见性之后。除去四相。是除去欲界中之四相。此言除去四相。乃除去法界中之四相也。极有浅深。须当辨别。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注   法相既不可生。而此经究宜受持演说。何为阿僧祇劫世界。盖有世界即有佛法。有佛法即有僧。有僧即有护法。此言阿护修行之僧。行之于祇树园中。无量百千万亿劫也。以此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较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更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以修出世之福。其福胜彼。然演说之法。当云何演说。盖宜空其法相。如如不动。如如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示人以九转大还全功。不动者。四相皆空。乃有为中之无为法也。所谓修出世之无量福也。如仅修世间之凡福。是着于四相而不能空。乃入世之有为法也。一切有为之法。较出世之无为法。不啻浮生之梦幻。海沤之泡影。草头之湛露。飞空之闪电耳。发菩提心者。视一切世间有为之法。当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   佛说是经已者。将一部无量度人之经。一齐说毕。毋候再为说也。暗喻采取真经者。务要先识止火之境也。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暗寓护法之人也。比丘尼。女僧之初入道基也。尼者止也。盖女僧之修炼金丹。原在自己身中。须认取自家祖宗。而有以止乎真阳。不可使之走泄也。优婆塞。即世俗所谓之居士也。优婆夷。道姑也。塞与尼同意。夷亦是此意。夷者平也。盖平其心气。以守自家真阳也。此中自暗寓性命双修之实事。意在言外。总之。修道无论男女。祇要能发菩提心。便为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心坚志勇。吾未有不格外保护者。一切天人阿修罗者。盖道高德重。而魔王皆为我之护法神也。闻佛所说。皆大欢喜者。得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诚为不二法门。乃大乘与最上一乘之法。能一齐普渡。同登极乐世界。而长为团聚于给孤独园中。皆欢喜踊跃。情不自禁也。盖给孤独园。便是灵山。便是福地。无论中外男女。皆各有灵山。各有福地。而可不信受此经。奉行此经乎。然欲奉行。必先有所信受。不然。疑信相参。亦安能成其大道哉。



附录
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之诚。

  孔门传授心法。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何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学者读而不悟。所以不能得知古人为学。奚能穷理尽性。变化气质。凡修身者。当效中庸知仁勇。周易三五一。入德之门。明善之要。诚身之本。是故履。德之基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巽称而隐。履以和行。巽所行权。权者。圣人之大用。而人弗知之矣。程子曰。自汉以下。无人识权字。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欲学者反求其身。仰观鸢飞之象。俯察鱼跃之形。必由是而学。则庶乎不差。故君子之道本诸身。果能不舍昼夜。而时习之。无一息之停。自能格物致知。愚者能明。柔者能强。刚健之后。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斯之谓与。


  

重印金刚经真解跋言

窃谓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其演宣悟修大道之奥旨。即易经所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实功也。盖能穷理。则志坚心诚。能尽性。则仁民爱物。心性圆明。道德崇高。然后行接命之功以了道。此即二候采牟尼。四候有妙用。六候毕神功是也。然所谓命者何。气也。命功者何。气功也。言气解。而灵运在其中矣。是故真炁为道之体。真灵为道之用。真炁真灵。弥漫于太空宇宙之际。即道体道用。充塞于天地万物之中。悟道者悟此也。修道者修此也。了道者。亦即了此也。夫金刚经者。即真炁日用常行之道。不可须臾离也。般若波罗密者。即养心炼性。于苦海洪波之中。而逆修返还先天之真气以接命。其玄功包罗秘密之天机。不可轻以语人也。全经共三十二分。善问善白。善诱善言。反复叮咛。以详论穷理尽性至命之道。至矣。极矣。蔑以加矣。然古今贤哲之批注金刚经者。类多虚论性理以悟道。而少及命功以了道。诚未免有偏而不全之感。惟释迦古佛。降灵亲注此经。以三教一贯之真传。言性而兼言命。言命而兼言性。性命双修。性复命。命复性。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吾辈学者。苟能深研古佛之演释。以悟彻金刚经之真解。自能由常道以得至道。炼性功以行命功。希圣希天。成仙成佛。皆分内事也。余小子因感此经之传灯。乃佛祖之衣钵。甘露之法门。而其解说。又能使天花乱坠。顽石点头。非大慈大悲。至圣至神。何能传出字字珠玑。句句牟尼也耶。深恐此真解之湮没不传者。故集资以重印之。以为觉世度人之金针。而助印此书之善男士。善女人。其普度众生之功德。亦将与之永传不朽矣。


                                                  岁序戊戌孟春后学弟子一虚韩佛果恭跋

本书完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考立佳提分网 | 版权所有联系信箱fozairenjian#126.com(使用时#改@  |  管理 

本站域名   www.kljt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