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佛学观——08年学佛记
以前,我对佛教一直感到十分神秘。从幼年时起,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在一片指责和批判声中接触佛教的。因为不懂,佛教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被一概斥之以迷信。
去年,一个遇然的机会,我的一个快要退休的同事和我谈到了佛教的事。我当时想,这位同事也许是因为快要退了,一切都想开了,四大皆空了,需要寻求精神寄托,寻求心理平衡吧。他送我一本佛教的小册子,建议我读读。大概是出于好奇,我答应读一下。“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凡事先不要急于批判,看一看,研究一番再说。于是我接触了佛教的一些东西。我看了《佛教与人生百问答》《心经》《金刚经》《坛经》《梁启超说佛》《包容的智慧》等几本佛教的书籍,对佛教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种哲学,不是迷信。很多名人对佛教都有很高的评价。
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弥补法律之不足”。
马克思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他是包罗万象的纲领。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鲁迅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早已明白启示了,大哲,大哲,真是大哲”。
|
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我国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诞生圣哲的时期。印度一位伟大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在他29岁时的一个夜晚,抛弃了华丽的宫殿和沉睡中的宫女,抛弃了一生的荣华宝贵,开始了探求生命真谛的修行。经过六年的修行,有一天,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他宣称:"我将在此世间的黑暗之中,打击永生之鼓"。从那以后,人生不再是杂乱无章的阴影,因果学说将是说明今生及以后一切生中的普遍性原则,"轮回"一词美丽得令人晕眩,不死的灵魂可以迁往另一肉体不断再生,而"业"就是决定再生的出现和性质的法则,更确切地说,并没有可以转生的灵魂,除业以外,一无所有。生命告终之时,其行为的总和――业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效果,并且决定另外一群"蕴"――一个再生者的性质。即每一个生命的性质及境遇都是今生或前世预先所作行为的结果,由此,在一切有机与无机世界中,没有单纯的、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都是合成的、相对的、暂时的,人的存在亦如是,虽有幼年、中年、老年这一相对稳定的流程,但死亡并不一定就是这个存在的终点,如果不能证得涅槃,诸蕴仍能集合,死亡不过像割除野草,而草根依然存在,仍会重新生长。
死亡对于已经证得涅槃的人固然无所轻重,但就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无法摆脱世间生命这无有终了之期的流浪生死,如何才能安然渡过肉体崩解时的可怖境相?如何才能把握死后的生命?以及在死亡的刹那与转生的时刻均表现清醒?最后如何求得生命的断灭,不再陷入轮回?关于这一切,佛陀给我们的,既有教导,又有体悟。
当佛陀默察生死轮回之时,用关于苦、集、灭、道所谓"四圣谛",有系统地讲述了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结论,第一谛为"苦",生存包含有痛苦,而最令人痛苦的则是生命的无常。第二谛"集"为苦的根源,痛苦源于生命的贪欲、贪欲又由感受而生、感受因触觉而生,依次类推,便是"十二因缘法",由此可知我们生到这世界中来,是由于我们前世的无明,以及我们临终时有再生的愿望,一切咎由自取。第三谛为"灭",是十二因缘法的否定形式,"完全无贪欲,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第四谛为"道",即是痛苦消灭的道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唯一的解脱之道,是不朽的法则。生活能够终止痛苦的东西,不是现成潜伏在人性中的东西,而是经过有意努力而悟出来的,它的集合名词便是"般若"。如果说基督教的地狱意味着对人的罪恶的永远的惩罚,"今生来世总不得赦免",那么佛陀的教义便是给人以机会。这种机会必须与每个人的努力相关,你努力一丝,就得到一丝,悟到一点,生命就成功一点。如此解脱之人,自知生死已断。心灵与肉体却充满清净与安宁,往世与来生,便如一池净水,清澈透明。就这样,释家的根尘幻化,业不可逃,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与参悟提供了可贵的帮助。
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后,佛陀的中迹踏遍了恒河流域的中印度,用毕生的精力弘法布道,80岁高龄时在拘尸那两棵娑罗树间,寂然涅槃了。随后,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四个发展时期。到公元前11世纪,由于民族入侵,佛教寺院毁于一旦。直到近现代,佛教在印度才有所恢复。
在佛灭度500年后,也就是两汉之际,他的教诲来到一山之隔的中国,刚开始被认为是黄老之术,后于魏晋时期,沦为玄学的附庸。从达摩一苇渡江,到玄奘万里西行,鉴真六次东渡,佛教经过很多高僧大德的努力,融合了中国原有的文化,从而在中华大地扎根抽枝开花结果,到隋唐时,佛教迎来了它的极盛时期,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中华民族长久燃烧的心灵香烛。佛光终于普照了中华大地,即使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也开出了瑰丽的花朵——藏传佛教。盛极而衰,古之常理。唐朝后的佛教,虽个别宗派偶有勃兴,但总体是仍不断的衰落,直到近代,居士佛教的兴起,佛教才迎来一丝复兴的曙光。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种哲学,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性格,对中国的文化思想政治,以及民风民俗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用语,如世界,口头禅,三生有幸,五体投地,平等,绝对等,都是来自佛家的语汇。
佛教是宽容的,具有包容其他宗教和思想的胸怀。佛教的博大精深,具有其他宗教所不具有的优势。佛教能包容其他宗教和思想,而不为其他所吞没。
佛教有三宝。佛,法,僧。
晨钟暮鼓,青灯古佛,佛教徒的生活看似轻闲浪漫,实则辛苦异常。从剃度出家到受戒,从起床到睡觉,从在家居士到日常的坐禅,无不受清规戒律严格约束,礼节称谓更是一个也不能少。红尘多无赖,佛果也难求,对于一般芸芸众生来说,知道一些佛教的教义也就够了,如“因果报应”,“涅槃”,“机锋”,“棒喝”,“公案”等等。
尽管佛说“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尽管佛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然而面对茫茫的大千世界,展望漫漫的人生之旅时,我们仍然需要有心中的明灯。
佛教也不总是消极避世的。佛一直在关怀着芸芸众生的疾苦。现代高僧们也正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把佛法从沉寂的山林带到喧闹的人间,谓之曰人间佛教。
佛在哪里?其实,佛就在你心中。
心魔即是魔,心佛即是佛。
一切觉悟的人,皆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