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说文化 > 1.基础知识 > 详细内容
学佛人面对最大障碍是贪、嗔、痴三毒,如何消除它?
发布时间:2009/12/17  阅读次数:5169  字体大小: 【】 【】【
  •   

    学佛人面对最大障碍是贪、嗔、痴三毒,如何消除它?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来源:观世音菩萨基金会网站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考立佳提分网 | 版权所有联系信箱fozairenjian#126.com(使用时#改@  |  管理 

本站域名   www.kljt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