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文化知识 > 详细内容
佛教轮回学说的重要依据—业因果报
发布时间:2012/3/11  阅读次数:4238  字体大小: 【】 【】【

  

                                       佛教轮回学说的重要依据——业因果报

       现代汉语中,“作业”、“造业”、“事业”等词被频繁使用,但知道它出

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这些词语中的“业”,本为梵文“羯磨”的意译,被认

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直接动力。业力因果是轮回说的重要成分。

高僧印光法师曾说过:“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
        
       佛说,我们凡做一件事,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在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分

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
        
       我们的生死轮回不休,也有一股力量在牵引,这便是业力。佛家讲业因果报

定律为这五种: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自作自受,不由于他;业因多类,果报

五种;果依众缘,报通三世;业由心造,回转有道。
        
       据缘起法则,“此生则彼生”,因必生果,什么因生什么果,尤如车轮碾过

,必留辙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得善,种恶得恶,不会乱杂。同类因必

生同类果报,恶业必生恶报,无有错谬,丝毫不爽。这是像物理、生物等科学的

定律一样的自然规律,不会因人们不认识它、不相信它而失效。
        
       业因生出的果报,分为五种:一现法果或叫士用果,指当前现世就可得果报

,如学习了技术,从事工农业,现前便能得到果报利益;二等流果,指同类因果

相续,有如同一河流相续而流动,抽烟会形成难以禁绝的烟瘾;三异熟果,果报

成熟于人的来生后世,使人流转五道六趣,佛说人一日一夜有84000念,每一念都

可以牵引出一生至多生的异熟果,有的是一业所致,有的是多业所致;四增上果

,指众生的业对其生存环境发生作用,包括地域、时代、气候、物产、人缘等等

,这都是众生的业力所感(这条很符合现代的环境保护原则)。爱护环境,便得

物产丰富,丰衣足食的正报,作恶业,便会招致不好的生存环境;五与他增上果

,指一众生所作的业对他的亲属、他周围的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直接影响人生死轮回的善恶果报,通常在佛经中说得最多的是十善业、十恶

业。十善为:“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

见。”十恶则反之。其中前三种为身业,中间四种为口业,后三种为意业。在《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多有阐述。
        
       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叫善恶杂造业(黑白业),其善恶各自生果报不可

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其所

作的善业的善报。有人说,作恶的人还在享福呢。那是他行了前善,现在得报,

现在作了恶因,恶报在后面。但人若知佛法,掌握了业力的因果规律,悟出业由

心造,可由心转的本质,再加上殊胜增上缘等,便可以利用因果律进行回转。
        
        
       虽然佛也不能改变因果律,但如知因果律,知道“果须众缘”方能生出的道

理,创造条件阻碍业果之出生,便可转移业报。
        
       业性本空,空故可转。业由心造,心这个东西,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

、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的东西。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大,不

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潜在具有诸多

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
        
       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真实、绝对,超越时空

,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有佛经云: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即应堕入阿鼻(无间)地狱的极重恶业

,也可因心与实相契合,证入无人无我一切皆空的境界中,于一刹那间被融化消

灭。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概括。
        
       中国禅宗门下,流伟传着一则著名的“野狐公案”的参禅故事,就是说业报

是否可消转的道理:禅宗六祖慧能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每日上堂,见常有一

不认识的老人听他说法,听毕随众僧散去。有一天,众僧散去后,老人独自留下

来,百丈乃问:“站在那里还不走的是何人?”老人回答:“我于过去迦叶佛出

世时,曾住此山为大禅师,有学佛者请教:‘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吗?’我

答:‘不落因果’。因为答错,遭受恶报,堕为野狐,已经五百年了,今请大和

尚代作一正确答案。”百丈说:“你只管问。”老人便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

果否?”百丈答:“不昧因果。”老人听言后大悟,告辞说:“我已脱野狐身,

住在后山,请求能按送亡僧的仪式烧送。”百丈乃命维那师(掌管僧众秩序的僧

职)敲钟召集从僧,斋饭后率大家去后山葬送亡僧,果然在后山发现一只死狐狸


        
       “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这“昧”字非常关键,肯

定因果律不可超越,只能如实认识,意为对前因后果及因果本空的性质看得清清

楚。
        
       据说摩诃目犍连、狮子尊得,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才主动找上宿世怨家债

主的门,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杀之报。

来源:蓝星新时代网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1]
  • 评论人:[匿名] 时间: [2012/11/1 21:23:20] IP:[221.204.199.9*]
  • 您好,我二十三岁,很想皈依佛门,然而存在一些疑惑。最大的问题在于,灵魂是不灭的吗?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还有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好人不得好报,坏人却活得很好,这是为什么?请不要对我讲前世或者来世,这些都是很虚无的。


考立佳提分网 | 版权所有联系信箱fozairenjian#126.com(使用时#改@  |  管理 

本站域名   www.kljt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