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传统文化 > 4.大家肠谈 > 详细内容
静 坐 的 方 法
发布时间:2014/3/3  阅读次数:3942  字体大小: 【】 【】【

                                                                   静  坐  的  方  法      

       至于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  一桩——  静坐。如果要说静坐的姿态有多少种?那么,它大  约有96种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  那么""便是道吗?否则,何以必须要求""呢?这是  两个问题,同时,也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包括3个要点,不  可混为一谈。  

        (一)静与动,是两个对立的名词,这两个对立名词的观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现象中两种对立  的状态,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动与静止、行  动与休息的两种状态。道非动静,动与静,都是道  的功用。道在一动一静之间,亦可以说便在动静之  中。所以认为""便是道,那就大有问题。  

          (二)求"",那是养生与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的方法。在养生(包括要求健康长寿——  长  生不老)方面来说: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  ""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  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态中充沛  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  一朵花、一粒谷子、  麦子等等的种子,都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调谢。  

        人的生命,经常需要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住复不绝的生命  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静为躁君。"以及后来所出的道家《清静经》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学》,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等观念,都是观察自然的结果,效法自然的法则而作此说。甚至,佛家的禅定  (中国后期佛学,又译为静虑)也不外此例。  

        (三)在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智慧",是从""中的灵光一现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是以静虑——  "禅定"为中心,然后达到"般若"智慧  的成就。  

            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求""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而人们都是那样轻易地问出来。""便是"",用心去求"",求""又加上方法,那岂不是愈来愈多一番动乱吗?若在禅宗来说,便可以直截了当地答:"君心正闹在,且自休去。"这样说来,"求静"根本便错了,或者说,可以不必求""啰!那也未必尽然。不必陈义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论地说,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经常习惯于动态;在心理方面,如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好比多头的瀑布、澎湃的江河,真有"无尽长江滚滚来"的趋势;在生理方面,  血液的通行、神经的感受、气息的运行,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苦乐的觉受,尤其在静坐的时候,如果身体早已潜伏有病根它可能会发生酸、痛、冷、热、胀、麻、痒等感觉,比起不静的时候还要强烈。"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静而动乱愈多,所以一般初学静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坐的时候,反而更加烦燥、不安;因此  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或者加上武侠小说与民俗神话等的传说,恐怕"静坐""走火入魔"。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头上安头,错加误会,构成心理上的阴影。

来源:蓝星新时代网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考立佳提分网 | 版权所有联系信箱fozairenjian#126.com(使用时#改@  |  管理 

本站域名   www.kljtf.com